笔趣阁 > 神州纪事:五千年的风雨历程 > 第5章 蓝玉案

第5章 蓝玉案

    一、背景

    朱标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长子,自幼备受宠爱和重视,被朱元璋视为未来的接班人。朱标出生于朱元璋攻打南京的战斗中,朱元璋听到长子的出生消息后,欣喜若狂,甚至跑到山上题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这充分显示了朱元璋对朱标的喜爱和期望。从小,朱元璋就将朱标作为接班人来培养,不仅亲自教导,还请来了宋濂等名儒为师,教授他经学和治国之道。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时,立十岁的朱标为世子。此后27年,朱标始终是朱元璋心目中的接班人,朱元璋从未考虑过更换太子。

    二、原因

    在明代历史的长河中,蓝玉案作为一起震惊朝野的重大事件,其背后的复杂性与深远影响至今仍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蓝玉,这位曾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最终却因涉嫌谋反而被诛杀,其命运之转折,令人唏嘘不已。

    蓝玉谋反的动机,除《明史》及《明太祖实录》中简略提及的官位不满与太祖猜疑外,《逆臣录》提供了更为详尽的线索。蓝玉身为总兵,手握重兵,加之太祖病重、太子早逝、太孙年幼的政治格局,为他提供了谋反的客观条件。尤其是其姻亲靖宁侯叶升因牵涉胡惟庸案被杀,使蓝玉深感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忧虑成为他谋反的重要推手。蓝玉麾下的一批能征善战之士,如李成、董翰等人的供词,更是揭示了蓝玉如何利用手中的军事力量,试图通过谋反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然而,尽管蓝玉谋反的动机看似充分,但历史上蓝玉是否真的实施了谋反行为,却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吕景琳先生在《蓝玉党案考》中的分析指出,蓝玉并未招供,且谋反时间、具体计划均存在诸多疑点,甚至存在为了构陷蓝玉而编造的故事。凉国公府的门庭若市,或许只是蓝玉作为武将的豪放性格与广泛人脉的体现,而非谋反的前兆。至于具体的谋反日期,更是漏洞百出,难以令人信服。

    值得注意的是,蓝玉案与胡惟庸案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靖宁侯叶升作为蓝玉的姻亲,同时也是胡党的重要成员,他的死不仅触动了蓝玉的敏感神经,也进一步加深了胡、蓝两案的关联。许多人在胡党案发后,又转而参与到蓝玉的谋反活动中,如前军都督杨春、鹤庆侯张翼等人,他们的行为无疑加剧了胡、蓝两案的复杂性。

    三、武人集团

    朱元璋为他的儿子朱标留下的超一流武人集团班底,原本是为了确保朱标能够顺利继承大统,并彻底清除北元的残余势力。朱元璋深知,要建立一个稳固的王朝,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还需要一个理想的都城。他心慕汉高祖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希望明朝能够雄视六合,让子孙福泽万代。因此,他计划将都城迁至关中地区,利用关中的天险地利对岭北产生巨大威胁,同时避免北京因地理位置和漕运需求必须时刻囤积重兵的弊端。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自幼备受宠爱和重视。朱标生于朱元璋攻打南京的战斗中,朱元璋听到长子的出生消息后,欣喜若狂,甚至跑到山上题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朱元璋从小就把朱标当作接班人来培养,不仅亲自教导,还请来了宋濂等名儒为师,教授他经学和治国之道。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时,立十岁的朱标为世子。此后27年,朱标始终是朱元璋心目中的接班人,朱元璋从未考虑过更换太子。

    为了确保朱标能够顺利接班,朱元璋不仅亲自教导,还安排了一批功勋卓著的老臣辅佐朱标。左丞相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任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这些功臣元勋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也在政治上有丰富的经验,他们的辅佐使得朱标在政治上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朱标二十二岁时,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政事均由太子处分,然后再奏闻。朱元璋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朱标在处理政事时展现了出色的才能,他温文尔雅、仁慈宽厚,对待大臣和老师十分恭敬,赢得了朝中群臣的广泛拥戴。朱标与朱元璋的性格截然不同,朱元璋脾气火爆,而朱标则温和宽容。他多次劝谏朱元璋施行“宽通平易之政”,反对过度的严刑峻法,这使得他在朝中的声望越来越高。

    朱标不仅在政事上表现出色,还在人际关系上展现了极高的智慧。他对兄弟们非常友爱,秦、周诸王多次犯错,朱标总是尽力调护,帮助他们重返封地。有一次,有人告发晋王朱?有异谋,朱元璋大怒,欲治其罪,朱标力劝朱元璋宽恕,最终使朱?免于处罚。朱标对家族成员的爱护和对大臣的尊重,使他在朝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然而,天不遂人愿,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因病去世,年仅37岁。朱标的早逝对朱元璋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也对明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接班人的问题,最终选择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标的早逝不仅使朱元璋失去了一个理想的接班人,也打乱了朱元璋精心布局的政治安排。朱标生前与蓝玉关系甚好,蓝玉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军事才能出众。朱元璋原本打算让蓝玉辅佐朱标,共同巩固大明江山。然而,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对蓝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蓝玉居功自傲,性格张扬,朱元璋担心他会对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构成威胁,于是决定铲除蓝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被以谋反罪名处死,牵连被杀的有数万人之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蓝玉案”。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尤其是燕王朱棣,开始崭露头角。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封于燕地,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朱标在世时,朱棣的势力受到一定限制,但朱标去世后,朱棣的野心逐渐膨胀。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始削藩,这直接触碰到了朱棣的利益。朱允炆曾跟朱元璋说对付他叔叔们的方法:“首先,用德来争取他们的心,然后用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再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属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然而,朱允炆并没有按他说的步骤做,而是直接跳过拔刀,由于朱允炆集团的软弱,选择从最弱的藩王下手,皇帝的威仪随着各藩王不断削藩递减,最后最老最强的藩王朱棣反了。

    靖难之役能成功有很多原因,军事能力和运气都很重要,当然还有太祖皇帝当年制度设计的结果。朝中出了奸臣,亲王可以起兵“清君侧”,本来就是太祖皇帝的安排,而且他也注意培养诸王带兵经验和威信,保证他们有能力完成这个目标。太祖尸骨未寒,齐、黄等人大举废黜亲王、剥夺护卫兵,那不就是奸臣咯?燕府自己的护卫兵多被宋忠等人领出去了,但燕王起兵,跟他出塞的老部下们纷纷响应,这就是太祖培养的成效。王府自己的护卫兵满编不过15000人左右,太祖还真指望亲王用这点儿兵力一路打到南京去不成?

    朱棣起兵后,得到了许多旧部的支持,尤其是那些曾在北方征战的老将。成祖即位后,用较为和缓而非粗暴废黜的手段,把亲王领兵的制度废除了,改为“天子守边”,更加在京城厚集兵力。但历史上人亡政息的例子并不少,太祖制定的这个制度,能影响他死后数年的皇位归属,也很厉害了。

    四、蓝玉其人

    蓝玉是安徽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同时也是太子朱标的岳父常遇春的妹夫。蓝玉因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朱棣交恶。他最初隶属于常遇春的帐下,对敌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称赞他。

    洪武二十年(1387年),蓝玉以征虏左副将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冯胜征讨纳哈出。大军在通州驻扎时,蓝玉得知有元兵驻扎在庆州,便趁着大雪,带领轻骑兵袭击元军,成功攻破敌营,杀了平章事果来,生擒了果来的儿子不兰溪。随后,大军进发至金山,纳哈出派遣使者到冯胜的军营投降。蓝玉前往接受投降。纳哈出率领几百骑兵到达军营,蓝玉非常高兴,设酒宴招待他。纳哈出斟满酒杯敬蓝玉酒,蓝玉脱下自己的汉服给纳哈出穿,说:“请穿上这件衣服再喝酒。”纳哈出不肯穿,蓝玉也就不喝酒。两人争执了很长时间,纳哈出把酒倒在地上,看着他的部下很气愤地嚷叫,将要离去。这时,郑国公常茂在席间,径直上前,砍伤了纳哈出,都督耿忠架着纳哈出去见冯胜。纳哈出的手下惊惧混乱,冯胜派元军投降的将领观童去规劝他们投降。明军回师至亦迷河,招降了纳哈出剩余的部队。适逢冯胜有罪,朱元璋收去了他的大将军印,命令蓝玉行使总兵官的职务,不久在军中授蓝玉为大将军,蓝玉移兵驻扎到蓟州。

    当时,元顺帝的孙子脱古思帖木儿继承帝位,频繁侵扰明朝边塞。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朱元璋命令蓝玉率领十五万大军去征讨。军队出大宁,来到庆州,蓝玉通过谍报得知元帝在捕鱼儿海,便决定从小路日夜兼程,进军至百眼井。离捕鱼儿海还有四十里时,蓝玉的军队没有见到敌军,蓝玉想要领兵回去。定远侯王弼劝说道:“我们率领十万多士兵,进入漠北腹地,一无所得,匆忙率兵回去,将用什么来回复皇上的诏命?”蓝玉听后点头同意,命令将士们在地下挖洞做饭,不要露出炊烟和火光。又趁着夜晚来到捕鱼儿海南边,敌人的军营还在捕鱼儿海东北八十多里的地方。

    敌军认为明军缺乏水源和粮草,不能深入进击,因此没有防备。加上当时起了大风,卷起黄沙,白天亦昏暗无光。蓝玉命令王弼做前锋,快速进军,迫近敌营。敌军毫无察觉,明军突然到达元军营前,元军大惊,匆忙迎战,结果大败。蓝玉的军队杀了太尉蛮子等人,招降了他手下的士兵。这场战役不仅彻底击败了元军,还极大地增强了明朝的北部边防,巩固了朱元璋的统治地位。

    蓝玉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然而,蓝玉的功绩也引起了朱元璋的警惕。朱元璋担心蓝玉的功高盖主,会对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