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两界门,我在明末当王爷 > 第111章 牧场争端

第111章 牧场争端

    “哎,札木合,你又在看大铁牛呢?”

    札木合点头:“是啊,你看,这铁牛不吃草不喘气,力气还这么大,听说有五十匹马的力气,真是神奇!”

    什长开玩笑的捅捅他:“那就抢回部落去,有了这个,咱们以后也能开荒种地,以后不用再看明人脸色了!”

    札木合脸色一变:“不要瞎说,抢什么,这不都是咱们大同的东西么!跟着余大人,有吃有喝有婆娘,有粮有肉有钱拿,有啥不好,不比以前给部落里的老爷干苦力强!

    我跟你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说,不利于团结的事情不要做!”

    什长哈哈一笑:“你能想明白就好,以前咱们都是替部落里的老爷干活,替大汗的私欲卖命,以后咱们要为自己而活!

    咱们当兵是为了给老婆孩子挣钱养家,咱们打仗是为了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咱们有自己的家了,再也不是哪个部落的勇士,咱们是自家老婆的男人,是孩子的天!”

    札木合骄傲的说道:“可不是,这一战打败了土默特部,我们家分到了十八只羊两头牛,那都是我们自己家的,再也不是部落的财产了。”

    什长指了指远处:“你看,那里起了砖窑,听说要在那个地方修建避风城,以后冬天咱们都不用躲在毡房里了,咱们能在这避风城里避风,不仅咱们有暖和的屋子,牛羊也能有暖和的牛羊圈,再也不用怕牛羊冬天冻死了。

    而且这里秋天还会备好草料和粮食,咱们自己的要是不够,就可以来换来买,要是多余的还能卖过来换钱换牲畜,真好!”

    札木合点头:“是啊!真好,这样的日子一天天才有盼头,还是汉人脑瓜子灵活,这种办法咱们怎么想不到。”

    远处拖拉机轰隆隆的开动,后面的旋耕机把石灰和泥土进行混合,然后再拉着巨大的石磙碾压,后面跟着就是铺路队,把一块块的砖头竖着铺在路面上。

    札木合看着羡慕:“这么好的砖铺在路上踩,多浪费啊!余大人真是太有钱了。”

    什长,这个是大同的驰道,这个宽只有十米,听说大同关内都是二十米宽,能并排跑八辆马车,咱们这只能跑四辆,这个路虽然废砖,但是结石,下雨天也不会泥泞,以后归化城到大同能节省三分之一的时间呢!

    这条驰道是目前余七安的重点工程,从大同一直延伸到河套最西端。

    整个路使用三合土打底,上面在用红砖竖铺,完全能满足这个时代马车的载重需求,在后世八九十年代,很多乡村道路都是这么铺的,上面走几吨重的货车都没有问题,更不要说这个时代半吨到一吨的马车了。

    正好这批拖拉机春耕之后闲了下来,余七安直接把他们投入到修路工程上来,有了这批机器相信几个月时间这条路就能修好。

    修路除了为了交通方便之外,也是给刚安定的流民找点事情干,让他们多一个挣钱的途径,心思能安定下来。

    这些人每家每户都能抽出来一头牛,再套上一个牛车,既能去拉土运送到砖窑,又能拉煤运货,或者拉烧好的砖送到工地,家里再有多余的劳动力就到工地上干活,到砖窑去干活,到煤矿去采煤,或者去打井。

    余七安开设了一大堆的工程,让每个想干活的人都能找到活干,让大家都能挣到钱,老百姓手里有钱了,自然就能置办家用,盖房置业,经济的繁荣自然催生百业兴旺,这百万流民之中本来就包括各种技术人员。

    忙完春耕之后除了地里的活之外,剩下的就是修路打井还有各种工地了。

    余七安买的打井设备有两种,一种是手工打井的,这个东西不算稀奇,这个时代也有,只不过没有后世的那种硬度高,也没有后世那种钢制作的柄,这个时代打井的方式主要还是淘井,而后世就是那种小井口的,一根管子下去,一个压水机装上就行了。

    这样的设备一般用来打浅水井,几米或者十几米深的那种水井,一般用在地下水水位浅的地方,例如中套地区,那里河流密布,打井容易出水。

    还有一种就是那种拖拉机驱动的,专门用来打深井的一般都能打到五十米以上的岩石层取水,主要用在需要打深井的地方,例如东套地区,归化城附近还有大同城附近。

    两种方式都是一天一口井,手工设备余七安直接买了一千套,而打井机器,余七安只买了一百套,一天一口井,一个月这一百套设备也够打三千口井了。

    从开春到现在,余七安打的水井已经过六千口了,足够日常使用,就算是抗旱也够了,现在就算这边干旱,余七安种的粮食也就顶多减产,绝对不会绝收。

    至于说抽水多了会不会影响地下水水位啦,会不会导致沙漠化加剧啦,余七安完全不担心,过几年,过几年咱全世界挑好地种,谁还种这破地,到时候这边再种树也完全来得及嘛。

    进入五月之后,这边河套地区就下了两场雨,余七安这边组织全力抗旱,不仅是各个水井抽水,余七安把拖拉机开到黄河边上,抽黄河水灌溉。

    好在余七安种的都是耐旱作物,大部分地区的庄稼长势还可以。

    余七安原本以为今年就这么度过了呢,没想到五月份的时候,察哈尔部和土默特部因为草场放牧的争端和东土默特部那边起了矛盾,状告到余七安这里。

    余七安并没有着急派兵收拾东土默特部,而是先写信给刘之纶,询问他的意见,毕竟往东的东土默特那边就不是大同外了,而是宣府外,余七安也不好越过刘之纶直接跟东土默特开片。

    刘之纶接到余七安的信之后,回信告诉余七安要以夷制夷,蒙古人的事情,让察哈尔人自己去解决。

    东土默特部大多已经投靠建奴,包括北面一些的喀尔喀部和科尔沁部,三方成为了建奴辽东的西藩羽翼,如果察哈尔部能持续的骚扰建奴,也能为辽东修筑大凌河城减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