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这个问题倒是真的把薛政问住了,他只是负责提意见的,又不懂军事,你问他这个?
不过崇祯既然问他了,那么他只好硬着头皮回答:“估计得有三十万军队……”
崇祯:“多少?”
薛政:“也许得五十万,要是三十万他那样的军队应该能镇压下去,要是大同边军那种估计要五十万,甚至八十万……”
薛政自己越说也越没有底气,他发现尽起九边大军好像也没有五十万,而且就算有五十万也不一定打的过,在收服察哈尔的时候,薛政是看过余七安的武器的,还跟察哈尔部林丹汗讲解过,自然知道他武器的威力。
后来他也从侧面了解过,那群大同边军的将领,一个个都只敢在背后蛐叽他,在余七安面前,那是一个屁都不敢放的,不是他们素质有多高,而是他们知道自己有多菜。
王朴曾经跟薛政说过,自己就算尽起大同边军,还是大同边军最巅峰的时候的十四万大军,都打不过余七安的一个旅,这样的旅,余七安有十个。
还有那骑兵旅,听说六个旅冲上去,土默特部都没有冲到两百部内直接就被干掉了一万多,剩下的直接崩溃了,被余七安跟赶羊一样的压回来投降了。
这样的大军,就算尽起九边大军,也打不过啊,那朝廷该怎么办?
崇祯深吸一口气:“好在余爱卿恭忠体国,小小微瑕不伤大雅,巡边也是为了震慑宵小,朝廷应该鼓励,怎么还能反对呢?你说是吧?”
薛政感觉自己整个人都不好,惊讶的看着崇祯,你可是皇上啊!这话应该是你说的?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明事理了?
崇祯继续问道:“你在大同,可知道余爱卿的火器从何处来?粮食从何处购得,他的钱财从何处挣的?还有他一直在不停地兑换黄金,为的是什么?是不是他买火器的地方人家只收黄金 ?”
崇祯这个问题还真的把薛政问道了:“启禀陛下,他的火器从何处购得,臣不知道,臣从来没有看到过他联系商人,也没有见他从外面运来,好像他营地里本来就有一样。
粮食也是一样,曾经有粮商打听过余七安的存粮之地,最后折算不过几万石而已,但是等到拉粮食的时候,那库房拉出来几十万石粮食都不见减少。
不少人都说余七安会仙术,流民更是说余七安是神仙转世专门救穷人的。
至于他为何要不停地换黄金,臣也不知道。”
崇祯也没有指望他能知道,那么多锦衣卫和东厂的人都查不到,他一个废物监察御史能干什么?
崇祯看着地图:“算算时间,余爱卿的巡边军队是不是已经出发了?听说只派出了骑兵部队?”
薛政拱手回答:“是的,我来之前,余七安就已经派出了巡边的队伍,他的巡边队伍分为三队,东路队伍巡视的是宣大北面区域,沿着察哈尔部势力范围向东到东土默特,科尔沁和喀尔喀部边境为止,然后北上切北喀尔喀边境最后回到河套地区。
中路巡边是从归化城向北,一直到喀尔喀部,然后向西到准噶尔部乃止,围绕准噶尔部边境,绕一圈回到河套。
西路是从河套向南,走河西走廊,一直到吐鲁番部向南到青海地区,在青海绕一圈之后回到河套。
三路军队都是两万人,每一路四个大学龙骑兵旅,东部的加上三个察哈尔旅和一个土默特旅,中部是两个土默特旅加上两个察哈尔旅,西部队伍是一个土默特旅加上三个察哈尔旅。”
薛政一边说,崇祯一边在地图上画,一圈之后,崇祯发现,余七安现在巡边纳入他势力范围的地方已经包括了宣府外,大同外,陕西三边延绥,宁夏陕西三镇,还有甘肃镇外,再加上太原镇。
大明九边之外的地方有七个都是他的势力范围,现在大明九边从防御蒙古变成防御他大同镇了?
崇祯在地图上画了一下,这样一来宣府镇和太原镇就成了前线了,这两个地方还要加强,务必不能让余七安轻易能到京城城下。
薛政说完之后看到崇祯久久无语,他抬头说道:“陛下,那余七安还说,他预计大明必定要在大凌河城跟建奴要有一战。
到时候建奴主力被牵制在大凌河,他会趁机袭击东土默特,内喀尔喀还有科尔沁三部,斩断建奴一臂,把建奴逼回辽东不能出来。”
崇祯看着地图再次沉思,孙承宗修建大凌河城的事情崇祯自然知道,大凌河城和小凌河城是孙承宗堡垒战略的重要一步,只有让辽西走廊不再受到建奴威胁,孙承宗才能用堡垒一步步蚕食一直到困死建奴。
建奴肯定不会任由大明在此筑城,双方肯定要有大战,不过他相信孙师肯定能打赢建奴,毕竟当年孙师经营辽东建奴就没有占到过什么便宜。
但是现在看来建奴可能占不到便宜,但是余七安可是要占个大便宜了。
崇祯在地图上敲击了半天,要是大明悄悄退出大凌河,然后余七安趁机进攻者蒙古东三部的时候,建奴紧急回援了,然后双方在草原爆发一场激战,那结果会如何?
不管怎么说,鹤蚌相争肯定是大明这个渔翁得利啊!
只是这件事,不能自己去干,谁才适合做这个事情呢?崇祯把目光看向了这个薛政,不行,自己要是用薛政去做,那余七安万一警觉了怎么办?到时候得不偿失。
崇祯对着薛政说道:“建奴目前还是朝廷的心腹大患,能够削弱建奴也是好事,如果能够把建奴困死辽东,至少蓟州那边不用再为建奴突然入寇担心了。
你回去之后切莫再阻挠余爱卿为国分忧的行为了,你们都吃朝廷重臣,朕还是对你们非常信任期待的,希望你回到大同之后能够多行使监察之责,把大同和余爱卿的事情事无巨细的告诉朕,你可明白?”
薛政下拜:“臣明白了,臣一定忍辱负责,争取把陛下的‘余爱卿’领回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