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逆子:老朱我来教你当皇帝 > 第5章 沈万三事件

第5章 沈万三事件

    胡惟庸上前进言:

    “臣启殿下,浙东富商,沈富沈仲荣,原为前元效力,”

    “后,先投效张士诚,方国珍等部,”

    “又与劫掠杀害我大明百姓之倭寇有染,陛下曾念其投效我大明,”

    “给予其悔过之机,不想近日,却妄图斥银三百万两,”

    “收买我大明将士,此举,意在收买军心,图谋不诡,”

    “一但我大明军士被其收买,则必将联合敌寇,颠覆我大明江山,”

    “臣请殿下下旨,速速诛杀此贼,抄其家,诛其族,”

    “将其家资,尽收国库,以资国用,也好为朝庭,扫除祸患。”

    一大群淮西文武,外加依附他们一党的官员,纷纷出列。

    “臣附议。”

    “臣等附议。”

    “此等不忠不义之徒,其颠覆我大明江山之心,召然若揭,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正君威,臣等启请殿下速速下旨,诛杀此贼,免得被他提前收到风声,藏匿起来。”

    文官里面,一多半都在附喝。

    武将里面,也有一半人,站出来帮腔。

    难怪今天的氛围不对,原来是那些个没有出列的人,流露出的黯然神伤之色,导致的朝会氛围压抑。

    之前一直在想,在明初四大暗之前,究竟还发生了哪件大事,才导致老朱对群臣极度不满的。

    现在终于明白了。

    原来,是沈万三一事啊。

    老朱是痛恨这群,反对查抄沈万家产的官员。

    明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反对却不跟老朱说明白,恨他们尸位素餐。

    明知道老朱读书少,脑子里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却不站出来解释清楚。

    应该就是从这里开始,老朱跟刘伯温之间,相互大失所望的吧?

    李善长,真是个老阴批!

    朱标仍旧面无表情,看不出喜怒哀乐。

    “刘先生就此事,如何去看?”

    刘伯温无奈上前,他不止一次向老朱说反对了。

    “臣反对。”

    “为何?”

    “此举有违道统,对陛下,对大明江山,大为不利。”

    也怪这些胸怀大才的古人,总喜欢把自己搞的高深莫测,说话只说一半,剩下让你自己去理解。

    如果能理解,就是才可堪用,可以交流;

    理解不了,那么就会觉得你是沙雕,连这都理解不了,不配与我相谈。

    其实,话已经说的很明显了,这么做有违道统,对老朱,对大明都大为不利。

    奈何老朱读书少,看不出究竟怎么个对他不利,对大明不利。

    更不可能像孤这样,看问题往往都是直接往祖坟上刨。

    刘伯温话音刚落,胡惟庸立刻就跳出来向他扣帽子:

    “一个妄图染指我大明军武,实则包藏祸心,”

    “意图颠覆我大明江山的奸佞之徒,刘大人以为,”

    “这样的人,究竟是杀了对朝庭有利?还是放任不管更加有利?”

    “对了,满朝文武,人尽皆知,那沈万三祖籍浙东,”

    “而刘大人更是浙东名士,刘大人如此维护一个为祸我大明之徒,”

    “不知是收了沈家的多少好处?还是另有他谋啊?还请刘大人解释清楚。”

    刘伯温:

    “清者自清,何需解释,请殿下圣断。”

    说罢,拱了一下手,退回原位。

    难怪那些反对的官员,不敢站出来说话,更不敢把事情挑明。

    老朱出了名的护犊子。

    淮西一党,深受老朱信赖,如今军政大权都在淮西手中。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谁活腻歪了,敢跳出来激烈反对?

    这群淮西党的人,明显是奔着浙东财富去的,沈万三只是由头,江南可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远不止沈万三一个大土豪。

    抄家还能派别人去吗?

    自然是由淮西党人亲自出手。

    只要抄了沈万三家,哪个土豪不害怕?

    必然向李善长示好,给予足够的好处,甚至直接依附到李善长手下。

    如此,淮西一党,不但控制了江南财路,还把势力伸进江南,大力打压浙东党。

    朝庭之上,便是淮西一家独大局面,没人再敢说一个不字。

    造成的连锁反应就是,天下富户,从此再不敢露财,只能把钱财藏匿起来。

    使大明通货紧缩,严重影响民生。

    老朱从此被文人士子们视作无道昏君,敬而远之,失去士族之心。

    刘伯温这样的清流,也开始一心想着辞官归乡,不愿再替昏君办事,只怕玷污了自己的清誉。

    等这件事情一成,到处都在骂老朱昏君,老朱才后知后觉的发现,自己做错了。

    骂名老朱背了,好处全让李善长捞去了。

    李善长还有了只手遮天的权力。

    至此,老朱心里萌生了罢相的想法。

    好在老朱的刀把子始终紧紧握在手中。

    洪武四年就把李善长赶回凤阳老家,去管理中都修建一事。

    推胡惟庸上位,正式开始布局撤相的棋局。

    后来借蓝玉案嘎了李善长,八成也有为报此仇的成份在里面。

    被天下人骂昏君,使老朱的权威大受损失,能不痛恨这群不把话说明白的官员吗?

    空印案,又把这股怒火给重新点燃,两火加一起,就变成了火山大爆发,开始大开杀戒。

    一下诛连那么多人,老朱就更被士族视为桀纣一下的无道昏君。

    而相权是士族的最高利益,士族们必然激烈反抗。

    想要夺取相权,必然杀他个人头滚滚,才能把天下第二的权力夺过来。

    胡惟庸案,使老朱家跟士族,铸下血海深仇,彻底对立起来,形成不死不休的局面。

    使孤这个太子一家,也跟着躺枪,成为受害者。

    原来,这一切的根源,都在这里啊。

    都在这个查抄沈万三一事上面。

    胡惟庸见刘伯温吃瘪的退下,不敢再说什么,自得意满的看向朱标。

    朱标仍旧面无表情,看向众人:

    “其他爱卿如何去看?”

    这里除了依附于李善长的,淮西以外就数刘伯温资格最老,地位最高。

    连他都被扣帽子,无言以对了,谁还敢站出来反对?

    一个个低着头,心里暗自在想:

    哎,果然草根出身,没读过书,不懂得帝王之道。

    往后的大明,怕是会暗无天日了。

    道理很明显,现在还有浙东党能制衡李善长。

    一但下旨,淮西一党的权势,将一发不可收拾。

    回头等武将回京,主将都是淮西人。

    李善长已经位极人臣,手下拥趸无数。

    等他拿到浙东的财权,再加以收买武将,跟武将们串通一气。

    政权有了,兵权有了,财力也有了。

    到那时,这大明江山,还会是你们老朱家的吗?

    老朱本来就是才不配位,天生将帅的料,压根不会当皇帝。

    凭他那朱脑子,根本斗不过李善长。

    谁当皇帝咱都照样当官,咱才不触这个霉头呢。

    绝大多数非淮西一派的人,都抱此想法,站在那里低头看脚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