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所言在理,学生深以为然;那么先生以为,千古名相之中,谁当第一?”
“臣以为,兴商之伊尹,兴周之姜尚,齐相管仲,秦相商鞅,汉之萧何,季汉之诸葛孔明,唐之房杜,皆可谓宰相之典范,臣等之楷模。”
“那么,在先生心中,这些名相谁该位列第一?”
刘伯温已经察觉到,这小崽子的目地不单纯。
自己现在是代相,将来首相最热门的人选。
他又来问千古名相,显然,这小崽子是在问老夫,想当一个什么样的宰相。
小小年纪,还想套路老夫?老夫先问问你,希望宰相是什么样子的吧。
“想来,殿下有此一问,必然心中已有位列,不妨说说看,依殿下看来,谁才是千古第一名相?”
“商鞅。”
商鞅以法家学说改造秦国,使秦国国力日益倍增,最终奋六世之余烈,一统海内。
确实,商鞅配得上千古一相之美名。
但商鞅改制,严重触碰了权贵的利益,割权贵的利益,用战功的形式分给底层百姓,最终死的很惨。
这小逼崽子想让老夫做大明的商鞅?与天下士绅为敌?
你当老夫是傻批吗?
“哦?为何是商鞅,臣以为,秦虽兴于商鞅之法,却也亡于商鞅之法,若效秦法,则我大明必危。”
小朱萌贱一笑:
“也是,毕竟不是人人都有那种,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魄力,”
“千百年来,也不过只有商鞅、王安石二人,”
“绝大多数,不过是嘴上吟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之类豪气干云的空话,来装点一下自己的门面,”
“真正敢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
“又有几人?可叹的是,商鞅改制成了,秦孝公却是无能之辈,”
“就连一心为己的臣子都无法保全;王安石败了,却得一个善始善终,”
“从这一点来看,宋神宗比秦孝公强上许多,先生说是也不是?”
这小逼崽子,是铁了心的想让老夫学商鞅,对大明的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啊。
如果老夫不愿意呢?可能,就无法顺利当选,改丞相任免制以来,第一位由选举产生的首相吧?
这是想说,老朱父子俩,一定比秦孝公强,至少不会比宋神宗差。
这是在说,无论如何,都能保往老夫,得一个善终啊。
小朱继续给他洗脑:
“相信史上首位由百官选举产生的首相,一定会被史书大书特书,如果不能拿出足以相匹配的政绩,只是一个平庸之辈,那就着实可惜了些。”
你想让老夫怎么改,老夫就从来没考虑过改制的问题,突然间就找老夫谈这个话题,你让老夫怎么回答你?老夫没有准备啊。
“殿下所言甚是,莫不是殿下想效秦制?”
小朱贱萌一笑:
“孤以为,魏国公徐达我徐叔说的很对,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前元之所以覆灭,其根本原因在于,百姓的田都被士绅收了去,”
“百姓家中无粮,朝庭收不上税来,只能向百姓加税,使百姓更加无粮,”
“最终官逼民反,推翻了暴元;我徐叔说的没错,想要改变这一切,”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
徐达一介武夫,论行军打仗,无出其右,他那狗脑袋,整天想着如何打仗,怎么可能去想税制的问题。
这绝对不是老朱,就是小朱想出来的。
肯定是这小逼崽子想出来的,以老夫对老朱的了解,他那脑袋想不出来这样的问题。
这小逼崽子,小小年纪,竟是如此的阴险狡诈。
他这是在告诉老夫,如果老夫不愿意推行,就把这青史留名的机会,让给徐达啊。
别看是选举制,那帮杀才都是一伙的,北方官员中,还有许多是那帮老杀才举荐的。
真要是老朱想让徐达做首相,老夫还真就争不过他。
这小逼崽子把方案摆在这里了,接还是不接?
接吧,就是与天下士绅为敌,很可能不得善终,祸及全家。
不接吧,自己非但会错过首相之位,还会错失名垂青史的机会。
该留身前名保全家小?还是该留身后名?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虽然会解决国库税粮一事,可臣觉得,此举会加速士绅向百姓兼并土地,毕竟,想要止损,就要兼并更多的土地。”
小朱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
确实,你从我手中拿走了,我就要从别的地方找补回来,甚至更加变本加利,这是人之本性。
赶一只鸭子上架,去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的政策,很难指望他全力推行。
此举旨在,不要让首相变成士绅对抗皇权的领军人物。
而是要让首相,变成挡在皇家跟百官中间的一道屏障。
至于土地兼并问题,将来必须用粮食战,把土地价格打崩。
官绅一体纳粮,也能从政策上,对粮食战行形很好的策应效果。
“没了丁口税,没了田,做佃农不会饿死;但如果朝庭只向贫民征粮,慢慢下去,早晚会饿死百姓。”
刘伯温低着头,脑袋里在激烈的斗争着。
不经意见感觉好像旁边有什么东西在动。
扭头一看……
卧槽,这小逼崽子,好生歹毒!
旁边居然有个书生在那里记录。
所以,今天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奏对。
之前所说的一切,全被记录下来了?
这老夫要是不答应的话,那么回头史书上就会记下一笔:
太子殿下年少有为,心系黎民,一心为民谋福祉;
而我刘基,却因贪生怕死,不顾念苍生,枉顾君臣之情,不敢接下这份重担。
老夫的一世英名,不就全毁了吗?身前身后名就全都变成骂名了。
小朱的权谋之术,当真是恐怖如斯。
枉老夫自诩为一等一的谋臣,不想今日,竟栽在一个黄口小儿手中。
“殿下之仁德,古之罕见,此策利国利民,若臣为首相,必全力推行此政策,哪怕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