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里,东宫奏对的录文,被送到朱元璋面前。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
好手段,好政策。
那逆子果然是咱亲生的,天生的聪明绝顶,这一点很像咱!
此政策一但推行开来,至少能为大明江山延寿数百年。
每年光是从官绅手中收取的税粮,就不计其数。
当天下午,刘基就整理好了思路,把原始执行方案拿出来,进宫面圣。
给方案是假,这爷俩肯定早就串通好了,专门坑老夫的。
进宫是来找老朱要保证的。
老朱看到他写的执行方案:如果他为首相,必全力推行此策。
先以一府之地做试点,然后再行丈量全国田地,再徐徐推广至天下。
老朱很满意,当即给他做保证。
“咱非是秦孝公那等无能之辈,连忠心耿耿的臣子都保不住,”
“再者说了,哪怕咱不在了,标儿继承咱的皇位,标儿也会予以全力保护;”
“此事若成,咱给你封国公,并且诚意侯的爵位,也随便你留给你家哪个儿子;”
“咱赐你刘家,一门双爵,世世勿绝,永享福贵。”
“臣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很快,选举大典举行完毕。
刘伯温如愿拜得首相之位,成为历史上首位通过选举,登上相位之人。
杨宪因为当时负责捐官事宜,小朱要的太狠,杨宪冲当了炮灰,得罪诸多官员,被从吏部尚书的位置上选下去。
官降一级,重新回到中书省,出任从二品参知政事一职。
但却在小朱的提议下,老朱把他拉进军国大事机要处,任辅臣。
他是刘伯温的学生,最能为他推行新政提供助力。
此时元军还占据着西凉,草原;蜀地还未归附;西南也在元人手中;东边又有方国珍、张士诚的旧部,还有十多万大军。
国朝仍以战事为主。
徐达、李文忠、汤和、冯胜、邓愈五人,入机要处。
刘伯温任首席机要大臣,再加上杨宪,滕毅,韩复,吕本,共计十人。
老朱把小朱也给拉进来,做机要处行走,旁听国事。
就这样,大明第一次机要处会议,正式举行。
按照小朱提议去办的。
老朱端坐中间,十名机要大臣分坐两侧,人人准备了茶几茶水。
只有小朱一个人在那里罚站。
刘伯温此时已经想通了。
做为历史上第一任选举产生的首相,这说明老夫是天下最有才学的人,才配得上第一首相。
小朱那首诗作的太好了。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老夫这第一任首相,就必须拿出与之相附的政绩出来,不论千难万阻,也必须全力去推行。
只为青史留名,得以与历史上的贤相相提并论。
随着老朱开口,询问接下来五年内的国策。
刘伯温当即起身,从秦统一六国起,一直讲到前元覆灭,这其中王朝兴衰的内在逻辑。
原来,并非古人看不到这其中的问题,也并非想不到解决办法。
主要还是因为,一但改革,就必然要动士绅的利益。
宰相本身就是士绅中权力最大的那一个,谁会傻傻的站出来,自己革自己的命,还要得罪全天下的士绅。
最后……
“大明之清明,亘古未有,臣,实在不忍心看到这样的大明,重蹈历史覆辙;”
“为大名江山千秋万代计,也为满朝诸公的子孙后代,不再承受国破家亡,”
“兵灾连年之祸,臣以为,必须对现行的税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
众臣已经听明白,他倒底想干什么?说那么多土地兼并带来的问题,这是要拿士族开刀吗?
还是出口一问:“如何改制?”
“把百姓的丁口税,分摊到田亩之中,有田的交税,无田的不交税,田多的多交税,田少的少交税,无论平民亦或是官绅,全部一体纳粮,此之为,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
武将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咱把脑袋别裤腰带上,舍生忘死的杀敌立功,就是想着将来有朝一日,当官以后,不需要再纳粮了,这样一来,咱跟平民百姓有何区别?”
随着一人反对,众人纷纷跳出来反对。
老朱:“是啊,诸位都是随咱一起,抛头颅洒热血,不顾掉脑袋的风险,拼上性命才辛苦打下的江山,如今江山已定,却连这些功臣的税也要收,天下人岂不骂咱忘恩负义?”
众人:“陛下圣明。”
刘伯温:“陛下难道想我大明江山,两百年后土崩瓦解,被别人取代吗?如此清明的大明皇朝,诸位难道不想让子孙后代,一直蒙荫下去?却想再遭战火蹂躏不成?”
韩复:“首相大人言重了吧,此言未免过于危言耸听。”
吕本:“陛下,首相此言,有咒我大明江山之嫌,请陛下明鉴。”
众人:“是啊,首相莫不是,看不得我大明江山繁荣昌盛?如此危言耸听,你是何居心?”
老朱:“今日旨在商议国策,咱之前就有言在先,只要对咱大明有利,尽管畅所欲言,哪怕说错了,也恕无罪。”
刘伯温:“陛下之圣明,亘古未有,诸位臣公难道看不见,”
“前朝的覆灭因何而来?皆因士绅仗势欺人,”
“对百姓行巧取豪夺之举,大肆兼并土地,而士绅又无需纳粮,”
“长此以往,国库收上来的税便越来越少,入不覆出,”
“就只能向百姓加税,百姓就更加没了活了,如此往复下去,”
“终使得百姓断了生计,揭竿而起,推翻暴元,”
“非止前元,赵宋又何尝不是因百姓没了活路,内外交困下,才被元入乘虚而入?”
“历朝历代,哪个不是如此?诸位难道只为一己之私,”
“便致天下万民于水火不顾?置我大明江山之国运于不顾吗?”
众人无语,再反驳的话,就是自私自利,置大明于不顾了,谁还敢再说什么。
老朱:“弟兄们都是拼上性命,帮咱一起打下的江山,如今江山已定,咱总不能让弟兄们跟着咱,反倒不如前元不是?”
众人:“陛下圣明。”
“陛下之仁德盖世无双,不忍亏待功臣,又不能使大明重蹈历史覆辙,如此,可多赏赐功臣们一些田亩,好让他们纳粮的损失,用多赏赐的田亩补回。”
老朱:“诸位爱卿怎么看?刘相也是为咱的大明着想,咱就多赏赐你们一些田,让多打出的粮,足够纳粮的损失,只多不少,怎么样?”
武将们听到此话,赏的田比纳的粮多,不吃亏,有赚头,那就没问题了。
再者,朱皇帝都已经拍板了,谁敢有问题?
“陛下圣明,无论怎样,末将都听陛下的,绝无二话。”
文臣表面上不反对,心里可就不爽了。
在场的,除了杨宪,其余都是大望族,家里的田产无数。
你老朱赏赐的那点田,跟家中已有的比起来,就是九牛一毛。
十个人里面,有七个人赞成,剩下三个还能说什么?
只得赞成。
这件事情就这样在机要处敲定下来。
回到家中,三名被迫同意的大臣凑到,召来许多同僚,一起商量起来。
刘伯温力排众议,劝得老朱拍板定下此新政。
武将家底薄,纳一部分粮,却能得到更多的田,自然全部赞成。
除了多赏赐田亩外,还决定提高俸禄。
在职其间,所有官员都有与品级相等的职田,俸料等,可谓是官员的收入增加了一倍不止。
此举还得到了北方寒门官员的拥护。
面对这种局面,南方文臣再想跳出来反对,人数不如同意的多,怕是捞不到好处,反而会落得坏处。
唯今之计,纳粮损失的部分,只能想办法从别处找补,还要成倍的找补。
所以大家在一起商量,接下来该从哪些方面找补损失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