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奇幻人生之大明第二帝国 > 第272章 锦衣回乡(二)

第272章 锦衣回乡(二)

    很小的时候,刘学记得爷爷曾跟他说过,说他年轻的时候他们老刘家有一个祠堂,祠堂里有一份族谱。祠堂建于清末民初的时候,有三间正房和三间配房。后来由于年久失修,祠堂显得极为的破败。

    到了文革时期,红卫兵破四旧将祠堂给推倒了。祠堂推倒后,族谱便下落不明了。直到九十年代,族谱才再次出现在刘氏族人面前,原来是刘学本家一个爷爷将族谱给藏了起来。

    虽然族谱再次现世,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族谱缺失了一部分。经过整理,人们发现缺失的是最早的那两百余年的族谱。

    在华国北方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山西大槐树的说法,说的是明初移民的事情。

    元末明初,中原大地战乱频仍,生灵涂炭,再加上疫病横行等天灾人祸,中原大地呈现出一副赤地千里,百里不闻鸡鸣声的悲惨现状。等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几经思考还是决定从人口稠密的山西洪洞县一带迁移百姓到中原荒无人烟的地方。

    在官府的强制命令下,超过百万的百姓开始背井离乡,踏上了迁移的路,刘氏一族就是在那个时候从山西迁移到了如今的刘家村。据说当时一起落户在刘家村的一共有五家人,这五家人原本就是一个村子的,而且还都姓刘,所以新的村子就取名为刘家村。

    在村口依然有几名老人在晒太阳,看到长长的车队到来,几名老人停下聊天,颤颤巍巍的起身看向从车队上下来的人。

    这次刘学没有下车,而是吩咐王承恩去跟老人打听一个叫刘恭瑜的人。刘恭瑜是刘学在族谱上看到的记录最早的一个名字,生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只要找到这个人,就能找到遗失的族谱。

    “四师兄,吩咐下去,今天就在这安营扎寨吧。”王承恩刚走,刘学又跟肖荣荣说道。

    “是,陛下。”肖荣荣推门下车去传达刘学的旨意。

    肖荣荣传达命令后不久,御林军立刻行动了起来。一部分御林军离开村口去远处建立警戒点,另一部分御林军则将车开到了不远处的打谷场上。来到打谷场后,御林军士兵立刻从车上卸载帐篷,开始搭建帐篷。

    帐篷是给士兵们用的,刘学有一座自己的房子。当初他想建造一座由钢铁打造的城堡,一开始他买了不少的钢材,后来在海参崴的时候,他又偷偷的从战舰坟墓里偷了不少废弃的战舰,再后来他又开始收购钢材,甚至是废铁,但是直到现在,那座城堡也没能建成。

    城堡没有建成,但刘学又有在野外休息的需求,于是他在现代买了一栋别墅,然后将别墅收进了壶中界里,临时过渡用。

    很快,王承恩带着一名看上去能有三十多岁的男子走了过来。在不远处,还有两个年龄稍大的男子被御林军挡下了。透过车窗,刘学仔细的打量着这个男子。

    长相一般,身高估计也到不了一米七,身材也并不魁梧,身上的衣服补丁摞着补丁,下摆甚至都已经磨的快要成现代的乞丐装了。从该男子的脸色看,他应该是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脸色显得有些发黄,双眼也没有什么神采。总之就是一句话,这个男子和大明其他万千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人应该就是刘恭瑜吧,自己的那个记不得多少代的爷爷了。

    “小人刘恭瑜,见过公子。”看着王承恩把刘恭瑜领到车边后,刘学有些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对方了,于是他没有下车,只是把车窗降下,露出了自己的一张侧脸。

    此刻,刘恭瑜的心跳非常的快,他特别的紧张。从刘学一行表现出来的样子,刘恭瑜能猜到刘学一定是京师里某位达官贵人的公子哥,要不然不能有那么多穿着奇怪服装的人为他服务。

    “你叫刘恭瑜?”刘学问道。

    “是,小人就是刘恭瑜。”刘恭瑜小心的回答道。他的腰弯着,不敢抬头看刘学的脸。

    “你家里几口人?有几亩地?”刘学继续问道。

    “小人家里一共六口人,小人的父母、发妻和一对儿女,另外小人家里没有土地。”刘恭瑜回答道。

    “你没有兄弟姐妹?还有你家的土地哪里去了?”刘学没想到自己的这个老祖宗竟然混的这么惨,连土地都混没了。他在想自己要不要帮一帮他?如果帮的话,怎么帮,帮到什么程度呢?帮多了会不会改变历史?

    犹豫了一下,刘学突然醒悟过来,自己穿越到大明早就改变了太多的历史了,稍稍改变一下刘恭瑜的算个球事啊。

    “小人有两个妹妹,都已嫁为人妇。”刘恭瑜不知道这个贵公子为什么要问自己这些事情,但是既然对方问了,那自己如实回答就是了,千万不能惹对方生气,否则肯定没自己的好果子吃。“小人的爷爷的爷爷曾经生过一场大病,为了给小人的爷爷的爷爷治病,小人的爷爷的父亲便把家里的几亩地卖与了村里的金老爷。如今,小人一家靠租金老爷家的十亩地过活。再有就是家中娘子也会缝缝补补以贴补家用。”

    听到刘恭瑜所说的他家的情况,刘学直觉对方肯定过的不好,可这就是千千万万的大明百姓每天要过的日子,这个现状他一定要改变。

    打开车门,刘学从车里下来。王承恩拉了刘恭瑜一下,让对方后退了几步。

    “你家里有祠堂吗?”刘学看着眼前这个穿着破烂的老祖宗,心里一阵不是滋味。

    “有的,小人家族在这村里是个大族,有祠堂的,每年年节的时候,小人家族都会祭祖的。”刘恭瑜回答道。

    “头前带路,我去看看。”刘学淡淡的说道。

    “啊,哦,好的。”刘恭瑜答应一声,然后转身让过正路,说道:“公子请。”

    刘氏祠堂修建在村西,三间土坯房,房顶的草已经腐朽了许多,估计雨下大点屋内就会漏雨。刘学迈步想要进去,肖荣荣身形一动挡了他一下,然后自己先走了进去。

    不大会儿功夫,肖荣荣从祠堂里出来,然后朝刘学点了下头,刘学这才迈步走进祠堂。

    一进门,只见祠堂里摆着密密麻麻的灵位。看着这密密麻麻的灵牌,刘学有种想要下跪的冲动,这些可都是他的祖辈啊。只是他现在是大明的皇帝,如果真跪了,那对他,对刘氏一族都没有好处。别说是跪了,就是鞠躬都不能。

    最后,刘学只是朝着众多灵位点了下头。

    在不大的祠堂里转了一圈,出来后刘学朝依旧低着头的刘恭瑜说道:“可否借阅一下你家的族谱?”

    “啊?”听到刘学说要借阅自家的族谱,刘恭瑜愣住了,他想不到刘学借自家的族谱有何用意。

    “你放心,我不白借。”刘学转身看着眼前的刘氏祠堂,说道:“我会给你刘氏一族重修祠堂,建一座青砖灰瓦的祠堂。”

    “这,公子说的可是真的?”刘恭瑜不敢相信的看着刘学问道。

    这是刘恭瑜第一次看到刘学的真容,在他眼里,此刻的刘学身上散发着一圈金光,就跟如来佛一样神圣。

    “当然是真的,朕……”一时没注意,刘学差点说漏嘴了,他咳嗽了一声,说道:“你觉得我是有多无聊才会来骗你玩?”

    “不不不,公子误会了,小人绝无此意。”见刘学语气不善,刘恭瑜赶紧陪着小心说道:“重修祠堂是大事,小人得跟族里的长者们商议一下,还望公子见谅。”

    刘家村的村民一开始都是姓刘的,不过在随后的数百年时间里,因为战争等因素不断的有外姓人来到刘家村定居,久而久之就造成刘家村一半以上的村民不是刘姓的现状。

    金家就是在这二百年间来到刘家村的。与刘姓族人安于现状,不争权夺利的作风不同,金家从一来到刘家村就想着成为刘家村的话事人。百余年前,金家出了一个举人,这个举人就是金老爷的不知道第几代爷爷。

    中举后,金老爷的不知道第几代爷爷被放了一任知县。由于没有后台,且任职的是一个穷县,所以金老爷的不知道第几代爷爷一辈子没有再往前走一步。他不仅当了一辈子的知县,就是在任期中也没能搂到太多的银钱。致仕后,金老爷的不知道第几代爷爷回到刘家村,然后用自己积攒的银钱在刘家村买地置业。

    一晃一百多年过去了,金家一点一点的成为刘家村最大的乡绅,占有刘家村百分之八十的耕。与此同时,刘家村百分之九十的村民都成为了金家的佃户,靠租种金家的耕地生活。

    下午的时候,刘恭瑜带着族里一些年长的人过来,他们向刘学表达了愿意把族谱借给刘学的意思。于是,从这天下午开始,刘氏一族开始收拾祠堂里的灵位等物,而刘学这边则是派人给马三传了个信。

    接到刘学的命令后,马三立刻派人来修建刘家祠堂,同时,还修建从双余道口到刘家村的道路。

    虽然人们对于刘学的操作很是迷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重视一个小村庄里的普通百姓,但他们还是忠实的执行了刘学的命令。

    雁翎市的油田多是在雁翎市区及西南两个方向,但这并不是说在雁翎市以北就没有可开采的石油。刘家村的石油产量很低,但是在距离刘家村西偏南约五公里的黄约村的石油产量却极高。刘学就亲眼看到过黄约村南林立的磕头机,以及悬空在河道上的输油管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刘学决定帮助刘恭瑜,乃至于整个刘氏一族,但他不想直接给对方钱或者土地,他想用另一种方法帮助他们。

    从来到刘家村的第二天开始,刘学开始在黄约村一带寻找石油。指挥着随行的工匠利用刘学从现代买过来的探测仪器,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便确定了几个适合打油井的地点。然后,工匠们立起了机器,开始钻井。

    “老刘,你来了。来人,快来卸货。”黄约村村南的钻井队院内,看到刘恭瑜带着两辆马车来了,钻井队负责人张二阳立刻大声的招呼队员开始卸车。

    刘恭瑜看了一眼不远处高高竖起的架子,机器也在轰鸣,一根钻杆不停的旋转着往地下钻,他朝张二阳说道:“张队长,你们忙你们,车我们来卸就行。”

    经过了解,刘学知道刘恭瑜没念过书,给他重要的工作估计他也做不来,于是刘学就便让刘恭瑜仗着是本地人的优势,让他给钻井队提供后勤补给。

    在确定好用重修祠堂来换取借阅刘氏一族的族谱后,刘学让他带来的几名翰林开始抄写刘氏族谱。然后,刘学带队去了黄约村。

    来到黄约村,刘学下车后便开始观察周围的地形地貌。虽然他亲眼见过黄约村的磕头机在什么位置,但是这可是几百年前的大明,两边的地貌多少会有些不同。

    观察了一番后,刘学确定了几个大概的位置,然后他开始指挥着随行而来的工匠用探测仪器对这几个地方进行探测。

    探测工作刚开始没一会儿,从黄约村的方向就跑来了一大群人。

    “你们是什么人?干啥要踩踏俺们的麦苗?你们都给俺出来,要不然别怪俺们不客气了。”一群人跑到近前后,看着探测时被工匠们不小心踩倒的麦苗,一群人心疼的大叫了起来。

    大明的百姓是非常老实,非常善良的,但是一旦涉及到粮食就不行了。当有人看到刘学一行人在麦地里来回走动的时候,那个人立刻回村报信,然后大家伙在里长和族长的带领下拿着扫帚耙子等武器急匆匆赶到村南事发地。

    仓啷,一阵拔刀的声音响起。当御林军士兵看到一大群拿着武器的百姓赶来后,他们纷纷拔出了腰间的长刀。

    看着密密麻麻的明晃晃的刀子,黄约村的百姓害怕的停住了脚步。但是当有人看到被踩踏的麦地后,他大声的嚎哭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