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天雷暴震而死?”
祖甲听闻此言,脸上的神情不禁微微一凛,心中暗自思忖:莫非这武乙之死当真是那所谓“天神”的旨意不成?
汉朝,刘彻脸色稍稍凝重了几分,对于天雷的威力,他连想都不敢想。堂堂一代帝王竟然被天雷震死,这死法简直太过蹊跷与恐怖,难道说,“天神”真不可辱?
不过,按天幕的意思,似乎这武乙之死跟“天神”的意志没多大关系,可那究竟又是因为什么呢?刘彻不解。
司马迁好奇说道:“武乙无道,天神罚之。不是本该如此吗?难道这里面有其它隐情?”
唐朝,李世民面色感慨,说道:“武乙先是对天神心怀不敬,继而遭受天雷惩处。有因必有果,在那个神权至上的时代,无怪乎当时的民众会认为武乙之死乃是遭了天谴。如此一来,神权势力必将愈发猖獗,而王权则会愈发式微,武乙之后,欲加强王权,怕是难如登天。天幕称这武乙为悲剧人物,观之,果不其然。”
〔史书关于武乙的记载,大多是指责武乙无道,残忍暴虐,亵渎神灵,把武乙之死归结于“天神”的惩罚,这种说法严格来说都是不可靠的,甚至有种无稽之谈的意思。〕
〔在自然界,电闪雷鸣都是寻常之事,据记载,武乙是在游猎途中,刚走到山顶时,由于天气突变,雷雨降临,致使不幸遭天雷击中,以至身亡。这完全就是武乙不懂得科学,不知道如何躲避雷雨的结果,所以才会招致祸患。雷雨天还是在山顶,这不就是天雷的靶子吗?就算躲在大树底下那也不行啊,反正都是靶子。地势越高就越容易遭雷劈,人躲在大树底下,天雷击中大树,然后顺便把人给劈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所以,武乙之死除了作死之外,也确实有点倒霉。〕
“啊!原来雷雨天不能躲在树下啊!”有人惊呼道!
“是啊,天幕说什么东西越高就越容易遭雷劈,以后遇到要躲远点才行。”另一人补充道!
“好好好,记住了,以后遇到天雷我们就尽量往地势低的地方躲!这样天雷就劈不到了!”
“说的对!”
万朝的古人们皆是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开始议论了起来。而那些皇帝大臣们,已经命人做好了记录,甚至准备去找一些有关这方面经验的人,让他们总结记录一下,然后发往全国,免得有人在遇到这种事之后,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应对。
“原来是这样!所以,武乙之死跟“天降神罚”本就没多大关系?是自己牵强附会了?”
经由天幕的讲解,司马迁似乎也意识到某些地方的记载是自己过于主观了。不过,如今的人文史观就是这样,他又如何能改变世人甚至是自己的想法?
还有,嗯……自己为什么会知道“牵强附会”这个词?
秦朝,嬴政突然想到,原本他打算过段时间就去泰山封禅的,而如今听到天幕这么一说,那泰山封禅自己还去不去了?不对,或许只需避开雷雨天就行了。
〔武乙蔑视鬼神,尊崇王权,就当时晚商的社会秩序而言,此举无疑具有进步意义。然而,武乙若想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王权,就必然要与掌控神权的贞人集团展开斗争,两者之间的争权夺利在晚商时期几乎成了常态。武乙是一位极为随性的君王,他无法忍受这种时时被人压制的状况,故而才会采取那种在当时社会堪称大逆不道的疯狂行径,其目的便是为了打压神权势力,以实现自身的绝对权威。〕
〔在商朝晚期,武乙算是一位有作为的商王。除了削弱神权,加强王权这些有关内政方面的事迹之外,关于对外征伐,在武乙统治时期,也可谓战功赫赫。毕竟,在他的日名中也有个“武”字,作为商朝的第二位武商王,这显然在商人看来,武乙的武功还是非常突出的。〕
〔为了稳固商朝统治,武乙曾多次遣兵征伐那些反叛的方国,其中以西北地区的召方威胁最大,召方又称旨方。武乙历经数次征讨,才终于征服了召方。由于武乙对西北地区频繁动武,致使该地区除羌人外的方国皆选择臣服于商王朝。武乙凭借武力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商王朝的统治。或许正因如此,武乙对武力才会格外重视,坚信只要依靠武力,就能征服一切。〕
武丁神情有些微妙,说道:“第二位武商王?那看来这武乙似乎还干的不错,毕竟,敢有雄心征讨反叛的方国,光这一点就比他前面几位平庸的商王要好了太多。”
说完,紧接着,武丁又叹息一声:“如此有雄心壮志的后辈,怎么会被天雷震死呢?难道还真是天意不成?”
虽然天幕说了武乙之死跟天意没多大关系,但还是让他忍不住多想。
〔在康丁至帝辛时期的甲骨卜辞中,曾出现大量有关于“王其田”或“王其田某”的记载,“田某”是地名。这样看来,这段时期的商王显然酷爱田猎,不过在当时,田猎活动也可以说是商王在进行一些军事威慑,是为下一次的战争做准备。武乙就是一位十分热爱田猎的商王,在他在位的三十多年里,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田猎上。另外,关于武乙一生,我们还可以这样说“生于田猎,死于田猎”,也算是有始有终了吧!〕
武乙:我有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好吧,回到正题。话说就在商王武乙彰显肌肉肆意征讨那些反叛的方国时,同样位于西部地区的一个部族开始悄然崛起,并迅速壮大,成为了这片地区众多方国中实力较强的一个部族,而这就是周族!〕
武丁神情微凝,关于天幕所说的这个周族,他似乎有些熟悉。而且,不知为什么,当他看到天幕画面中显示的那个特别显眼的周族两字时,他只觉非常不适。
天幕特意提起这周族,莫非这其中有什么深意不成?
〔武乙统治时期,商王朝虽然依靠强势的军事力量稳固了统治,但这里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经过前几代商王的不作为,此时商王朝的国力完全不能与武丁时期相比,武丁时期尚且还能远征其它方国,而到了武乙时期,连对外战略都只能不断收缩,至于如武丁那般开疆拓土,显然就是奢望了。〕
〔因此,为了将有限的军事力量用来对付威胁最大的那几个方国,武乙不得不依靠这些附属方国来为他镇守边疆。而西北边疆的羌人作乱早就让武乙头疼不已,可以说,西部地区周族的强势崛起在武乙看来,显然是可以拉拢的对象,当然,前提是对方臣服自己。经过双方多次接触,武乙认为周族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之后,在武乙的授意下,给予周族征伐大权,让周族帮他牵制住作乱的羌人,镇守边疆。而周族也因此开始了他真正的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