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给古人讲中华通史 > 第26章 太王迁岐

第26章 太王迁岐

    武丁挑眉,不满说道:“征讨之权?这是能随便给的吗?就不怕对面壮大实力之后,再来反叛自己?”

    不过刚说完,武丁又像是想起了什么,脸色阴沉的说道:“当时面对的局势难道已经这么严重了吗?连作乱的羌人方国都无法派兵征讨,只能依靠附属诸侯来牵制他们。这还是我一手打造的那个极盛王朝吗?这才经历几代商王,就衰败至此?这些后世子孙还真够废物的!”

    “还有那些反叛的方国,也当真该死!”武丁咬牙切齿,难道是自己之前讨伐的还不够狠吗?既然如此,那就让他们知道什么才叫做残忍。

    〔关于周族也就是周人的来历,按《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始祖为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喾儿子弃,弃的出生也是非常的神奇,据说弃的母亲姜源因为踩了大脚怪的脚印,然后有感而孕生下了弃。史书对于弃的出生亦或是有关记载他的事迹很多都充满了神话色彩,总之一句话,其真实性非常可疑,大概率是编的。〕

    商汤心生疑惑,这周人始祖的经历为何与先前天幕提及自家始祖时如此相似?而且,天幕既然如此刻意地介绍周人始祖,也就是在阐述周族的由来,其深意恐怕……

    想到那种可能,纵然是商汤这般沉稳的心境,也有些难以承受。虽说依据先前天幕所透露的信息,这个结局是迟早的事,实在没必要过于在意。然而,当这结局即将来临之际,他终究还是难以轻易释怀。

    〔弃生活在五帝时代,因种地技术高超,后来被舜帝赐予了“后稷”这个称号,并把邠这个地方封给了他。周在甲骨文里的写法也蕴含种植庄稼的意思,而作为周人的始祖“后稷”自然就是那个种庄稼技术最好的那个,也是当时周族的首领。到了后来周人发达的时候,他们就把“后稷”奉之为农神,并隆重祭祀。〕

    〔《史记·周本纪》说,后稷的母亲姜源是帝喾的元妃,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当初介绍商人始祖契的时候,说契的母亲是帝喾的次妃,这怎么说呢,就有一种周人在占商人便宜的感觉。周人表示我始祖是嫡子,而你商人始祖只是庶子,我的身份明显更高贵……等等,总之,史书记载的这段历史非常难评。〕

    商汤表示,他非常难绷,这都是些什么?什么嫡子、庶子,他们商朝有这玩意吗?

    司马迁都有些麻了,看来他编撰的《史记》有问题的地方还挺多的啊!只是,他能找到的史籍文献基本也就这么一些了啊!这他能有什么办法?

    〔当然,史记关于周族的记载,除了始祖“后稷”的身份存疑之外,有关于周族的历代谱系表也有问题,比如史书说从后稷到文王只记载有十五位君主。先前说了,后稷是生活在五帝时代的人物,而到了文王,也就是商末周初这个时期,这之间总共有一千多年,经历过夏商两朝,总计三十一世四十六王。在这种时间跨度下,周族怎么可能只有十五位君主?这明显不可能。当然,关于这个漏洞其实古人也早就看出来了,也做了一些解释,不过这里UP就不多说了,就直接说之后大致可信的历史吧!〕

    司马迁又懵了,怎么,这记载又错了啊?唉,实在是太过久远了,没办法!

    汉朝,刘彻脸色有些不满,怎么这《史记》问题这么多啊?还时常被天幕拉出来点评,这让他这个皇帝都有些挂不住脸,毕竟这《史记》也是在他大汉朝时期编撰的,如今出现这么多错误,还展现在世人面前,他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目光扫过司马谈,刘彻皱眉道:“爱卿啊!那些有关历史的文献典籍搜集起来很困难吗?我大汉朝的存库难道还不够?”

    司马谈冷汗直流,回应道:“回陛下,臣已尽力去搜集了,而且,因为各种原因,能搜集到的典籍文献恐怕……”

    刘彻闻言,顿时就明白了这老家伙心中的想法,于是摆了摆手,说道!

    “朕准你行方便之事!”

    司马谈一脸惊喜,连忙谢恩!

    ……

    秦朝,嬴政沉凝思索,这《史记》纵然其中存在些许错误记载,然而能被神女屡屡提及,想必其中定然蕴含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若是这般,那么他大秦朝是否也可撰写一部“史记”,从而流芳百世?如此亦能为自身增添一份功绩?

    〔根据甲骨卜辞中的记载,周族最早与商朝产生交集是在武丁统治时期,在当时的甲骨卜辞中经常提到有对“周”的征伐。当然,除了征讨“周”之外,还有很多记载有商王关心周国粮食收成的甲骨卜辞。很明显,在武丁时期,由于商王武丁的肆意扩张,周人被其武力征服,成为了商朝众多附属方国中的一员,周国也自此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臣服后的周族不仅要给商朝献贡,还要进献美女,武丁后宫就有一个叫“妇周”的,“妇周”也就是来自周国的女子。〕

    武丁恍然,原来这周族是这么一回事,难怪他之前还觉得有些熟悉,原来是他们!

    但同时,武丁又皱了皱眉,这周国如此弱小,他们又怎么能推翻自己的大商王朝呢?即便日后国势衰微,也不可能被一个小小的方国给击败吧?

    蓦地,武丁似是想起先前天幕说的,随即他面色微沉,缓声道:“此前那武乙似是赐予了对方征讨之权,再加上天幕所言的此长彼消,这般情形之下,待周国逐渐崛起强盛之际,他大商王朝却日益衰落,假以时日,双方实力必将逆转,最终被其一举击溃,想必也并非不可能。”

    武丁脸色难看,似有即刻发兵把如今弱小的周族给灭了的冲动,以免日后颠覆他大商王朝。

    周族:不是,你不要过来啊!

    〔当然,周国除了定期给商王纳贡以及贡献美女之外,根据当时惯例,周人还有出兵随商军征战的义务。按照后来周人举族搬迁的动作来看,这其中未必没有周人不满受制于商朝控制的原因在。他们举族搬迁,除了受到“戎狄”这个邻居的侵掠之外,估计也有摆脱商朝束缚的想法。〕

    武丁冷哼,倒是聪明的很,不过现在可没用。

    商末周初,已经称王的姬昌,也就是周文王。看着天幕讲述关于他周族的历史,他眉头微挑,说道:“如今天幕将这一切提前透露出来,我等翦商大业是否还能顺利进行?”

    姜子牙也就是吕尚,他上前一步,说道:“如今天下三分,我周国已得其二,翦商大业势在必行。”

    文王姬昌沉声道:“话虽如此,然那大邑商之实力,终究非现今我等所能轻易战胜。翦商大业,切不可操之过急。待得天时地利人和俱全,周灭商乃大势所趋,无人可阻。”

    言罢,文王姬昌已然做好长期备战的准备。毕竟,此时大邑商所面临的局势,比他们显然要更为艰难。此消彼长,胜利必将属于他们。

    〔历经重重险阻,当时的周族首领也就是古公亶父,他引领族人自居住了十几代的豳地迁至岐山之畔。因其定居的地方位于岐山脚下,而周人又习惯于将自己居住的地方称作周原,因而此地也可称为岐周。岐周是一块风水绝佳之地,这里北靠岐山,南濒渭水,气候温润,土壤丰腴。这对于擅长农耕劳作的周人而言,明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古公亶父带领族人来到岐周,这里土地广阔肥美,战略环境相对安全,为周人的发展和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因此,后世周人为纪念古公亶父迁岐这一伟大贡献,追封其为“太王亶父”,简称“太王”。古公亶父也是西周追封的第一位王。“太王迁岐”可以说是周族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们走向兴盛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