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给古人讲中华通史 > 第27章 季历开疆

第27章 季历开疆

    “西周?”

    武王姬发目光扫向天际,凝视着天幕,疑惑说道:“怎么会是西周呢?”

    伐纣灭商之后,他所建立的新政权理应是周王朝,何以被称为西周?难道是神女有误?

    不对,神女何等身份?怎么会在如此重要的事上犯错?如此想来,定是后来发生了什么变故,才使得他所建立的周王朝在后世被称作西周。

    那么,这究竟是何缘故?忽然,他想起天幕曾说盘庚迁殷之后,商王朝又被称作殷商!

    武王姬发恍然想到了原因,想必后来他周王朝肯定也是因为迁都的问题,所以才被后世称之为西周。

    只是这西周之“西”,究竟是指日后迁往西地,还是指如今王都之西面?

    武王姬发暗自思忖,但很快便将其置之脑后,毕竟,现如今连新都成周洛邑还尚在规划中,自己又何必忧虑以后的事?

    〔太王迁岐后,带领族人开辟农田,发展农业,修筑房屋,营建邑落以及建立宫室社庙,从《诗经·大雅·棉》中可知,为了统筹周人的组织能力,太王设置官职,召司空、司徒建造宫室以及社庙,很明显,在当时周族的行政划分就已经有了国家的雏形。之后经过十几年发展,周人的农业、畜牧业蒸蒸日上。生产力有了发展,人口自然也跟着增长,周国国力日渐强大,再也不是当年那个被“戎狄”肆意欺负的弱小国家了。〕

    〔在当时,殷商文明无疑是最先进的。太王为了周国的发展,自然会摒弃掉原先戎狄的日常习俗,转而去学习更加先进的殷商文明。比如学习殷商的文字、文化,陶器制作、先进的青铜技术以及当时用于战争的大杀器马拉战车等等。从这些来看,太王的眼光无疑是长远的。〕

    武丁冷哼一声,学习我大商的先进文明,然后反过来再对我们行征伐之事,你们周国倒是想的挺好!

    〔太王娶姜氏女,也就是太姜。太姜生有太伯、虞仲和季历三兄弟,按照惯例,承接太王家业的无疑是长子太伯,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最后成为周国首领的居然会是太王最小的儿子季历。有关季历为什么会越过两位兄长继承首领的位置。史书上说,太王认为季历最为贤明,且季历之子,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有“圣瑞”之兆,于是太王就有了将季历立为继承人的想法。两兄弟明白父亲的想法,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于是便离开了岐周,一口气直接从陕西西部的岐山跑到了荆蛮之地,也就是江南。说实话,在几千年前,这兄弟俩是怎么跑这么远的?〕

    文王姬昌看到这里,突然有些感慨,眸光深邃,仿佛陷入了某种回忆当中。

    〔当然,关于太王传位季历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季历娶的媳妇,也就是后来的文王母亲——太任,她的身份很不简单。按《诗经·大雅·大明》的说法,“挚仲任氏,自彼殷商”。季历的妻子太任来自殷商,是任姓挚国的二女儿,挚国虽不属于商王宗室,但也是商王内部极具权势的贵族,拥有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技术等方面。小邦周能与挚国联姻,在当时的周国来看,无疑是高攀了。当然,也或许是周国自迁岐后,实力和影响力都有了充足的发展,所以才有机会跟挚国联姻。〕

    〔季历娶了这位身份尊贵的太任为妻,太王自然会对其刮目相看,为了周国与挚国的合作发展,太王会选定季历为继承人也就不奇怪了,毕竟,这一切都是为了周国的发展与兴盛。〕

    季历目光呆愣的看着父亲,眼神中透露的意思分明是:父亲你真是因为我妻子的身份所以才会选我当继承人的吗?而不是因为我最为贤明?

    瞧见自家儿子这副模样,太王嘴角抽搐了一下,没有回答,只留了个意味深长的眼神给他!

    季历对父亲那意味深长的眼神感到莫名其妙,所以,真相呢?

    〔确立好继承人之后,大约在武乙二十一年,太王逝世,其子季历接了父亲的班,带领周族继续发展壮大。《史记·周本纪》说季历继位以后“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怎么说呢,太史公这句话就很难绷,如果说季历跟他父亲太王一样,重视农业,善于笼络人心,这没毛病,但说季历是因为仁德所以才招致诸侯依附的,那简直就是离谱。在当时,不说有没有像后世儒家所倡导的所谓“仁德”,即便有,那也不会全然体现在季历身上,季历主要的“德”不在于“仁德”而在于“武德”。太史公短短一句话就把季历为周国开疆的功绩全盘否定,显然非常不合理。〕

    〔当然,关于这点,UP猜测太史公之所以会这么写,也许是因为秦时大火的缘故,留下的典籍文献颇为稀少,所以不了解季历的功绩,又或许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便是如此,也就是儒家当道。毕竟,上古仁君典范,怎么能是一个战争狂人呢?因此,为了扭转世人对上古一代仁君季历的看法,他们把原本“以武服人”的季历描写成了一个儒家君子式的君主,这明显有很大问题。〕

    “嗯,秦时大火?”嬴政莫名有些触动。

    孔子纳闷,儒家君子为什么不能“以武服人”?

    〔《竹书纪年》记载,季历继位的第三年,也就是武乙二十四年,季历就打了人生第一场仗,也就是讨伐程国。程国位于关中腹地,扼守着周人东进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周人若想往东扩张,程国就是拦路石,非除不可,所以,程国就成为了季历彰显肌肉的第一个牺牲品。之后,在武乙三十年,季历又对岐山北方的义渠国挥师北伐,此战连对方的首领都被俘虏了。季历频繁发动征伐,不仅为周国增加了地盘、开拓了疆域,也俘获了许多财物与人口,增强了国力,自此之后,周国的实力与影响力迅速壮大。〕

    〔如此战功赫赫的季历能是后世所认为的“仁德”之君吗?说他是“以武服人”才是真的没毛病。〕

    季历脸色懵逼,什么“仁德”之君?所以,他的战功赫赫在后世已经被人给遗忘了吗?不是,这为什么啊!

    司马迁:抱歉啊!我也不清楚!

    〔周族的成长壮大,让武乙感到震惊的同时也有些许惊喜,毕竟,有关西北边疆方国的反叛问题,武乙早就寝食难安,如今有了周国帮他牵制干扰那些方国,武乙自然觉得欣喜。于是,在武乙三十四年,季历前往殷都,朝见了武乙,在当时大部分诸侯都不来朝见的时期,季历此次纳贡朝见,无疑让武乙感到非常高兴。武乙为表彰季历的功绩,赏赐了他三十里土地,宝玉十双,以及马八匹。武乙此番赏赐,自然是想笼络周国,让对方能继续为自己所用,帮商朝对付那些同样骚扰商王朝的西北戎狄。〕

    〔季历尝到了开疆拓土的甜头以及商王武乙的赏赐之后,自然没有停止征伐的脚步,更何况这次的对手还是当年让他们周人举族搬迁的罪魁祸首,季历自然愤恨,于是更加坚定的开启了征伐戎狄的战争。〕

    眼看着周国逐渐崛起,武丁只觉心情沉重,按着这个趋势来看,想来用不了多久,这周国的实力就会迅速壮大,直至与他大商比肩的地步。

    想到最后就是这周国覆灭了他大商王朝,武丁就觉得浑身难受,也对当时的商王更加不满了,都是一群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