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给古人讲中华通史 > 第28章 帝乙归妹

第28章 帝乙归妹

    〔武乙三十五年,季历打着商王武乙的旗号,出兵征讨西落鬼戎,或许是季历实在太猛的缘故,此战直接俘虏了西落鬼戎二十个部族首领,可谓大获全胜。〕

    〔西落鬼戎就是当年商王武丁讨伐的鬼方,当然,武丁耗时三年才征服的鬼方其整体实力自然不会这么简单,西落鬼戎只是鬼方部族中的一个分支,活动范围大致在陕西北部的洛河附近。当年鬼方被武丁征服之后,从此便成为了商朝的属国,不过鬼方毕竟带点游牧特性,商朝强盛的时候,自然选择臣服,而商朝衰败的时候,背后捅刀子那是肯定的。而季历此次征伐也算为武乙扫除了一个威胁。〕

    “这季历看来还是个猛将!”武丁双眼微眯,淡淡道!其语气中似乎蕴含一丝冷意。

    〔也就是在这一年,武乙崩逝,其子托继位,日名,文丁。甲骨文又称,文武丁。此时的季历并未在意殷商王位的更替,而是踌躇满志,继续他武力征伐的事业。文丁二年,季历伐燕京之戎,结果大败。经过两年休养生息后,文丁四年,季历再伐余无之戎,大胜。余无之戎应该是商朝的劲敌,因为此次胜利后,商王文丁册封季历为殷商“牧师”,其职责就是让季历管理一方,让他继续为商朝讨伐戎狄。〕

    太王皱眉,看向季历,忧心说道:“你这样太高调了,当时的商王怕是会容不下你,而我们周族的命运,到时候估计也不会好的哪去!”

    季历不在意笑道:“我为商王扫平边疆,他应该会感谢我才对,怎么会容不下我?这不还封我做了牧师,想来当时的商王仍然需要我为他征伐那些戎狄。”

    太王叹气,说道:“继续看天幕吧,我的感觉是不会错的。”

    〔为了方便东进,文丁五年,季历迁程国都城程邑,这下周国进军中原腹地了。文丁七年又伐始呼之戎,文丁十一年伐翳徒之戎,两次都取得了胜利,季历在讨伐翳徒之戎胜利时,还擒获了对方三个大头领。季历很高兴,直接就去殷都献俘了。周国在季历的领导下,迅速崛起,从当年居住在岐山脚下的边陲小国,如今短短二十几年,其势力范围就已经进入到山西地界,距离商朝王畿也已经不远,文丁这才如梦初醒,他知道危险要来了!〕

    〔周人愈发强大,商王以及那些诸侯贵族们就越发不安,而若想遏制周人,除掉季历是文丁想到的最好办法。原本让季历在山西境内大肆征讨戎狄势力,就是打着“以夷制夷”的想法,其结果最好是“两败俱伤”,然后商朝就能坐收”渔翁之利”。然而让文丁没想到的是,这季历竟然这么猛,直接将山西境内的戎狄势力都给重创了一遍,并发展壮大了他们周国。这算什么“以夷制夷”?完全就是给季历当经验包了啊!这还得了?所以,季历必须死!〕

    季历脸色难看,他日后的结局就是这样吗?果然,还是父亲看的更明白啊!

    太王叹气,对于自己儿子的这个结局,他没感到有意外,大邑商是不可能允许有威胁他们存在的周国继续发展的。

    武丁眉头微挑,心想,原来你们也不完全就是废物,还是有点危机意识的。

    〔季历刚到殷都献俘的时候,文丁很高兴,赐予了玉器美酒,又封季历西伯,西伯就是西方诸侯之长的意思。最初气氛相当热情,但很快文丁就突然变了脸,将季历囚禁了起来,没过多久,季历就死在了狱中。〕

    〔威胁商朝的山西戎狄势力已经遭到了季历严重打击,威胁既然没了,那么季历的价值也就利用的差不多了,所以在文丁看来,这季历,也该上路了。〕

    看到天幕展示的画面里,那商王文丁轻飘飘决定自己的生死,季历只觉咬牙切齿,恨意充满了内心。

    〔那么,问题来了!季历是否为冤杀?〕

    汉朝,刘彻轻蔑一笑,说道:“冤杀?这重要吗?眼皮子底下的威胁是不可能任其安然存在的。”

    唐朝,李世民感叹,说道:“这季历虽然武功赫赫,但政治眼光却明显差了很多,这种时候,应该韬光养晦才对,如此高调,岂能不引起他人警觉?或许这应该就是天幕说的作死吧!”

    宋朝,赵匡胤沉声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明朝,朱元璋嘲讽道:“这季历估计都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了,竟敢把手伸到不该伸的地方,这不就是找死吗?”

    〔其实季历是否冤杀,这根本不重要!至少在商王文丁眼里,你既然有了威胁,那就只能送你上路,至于冤不冤?这不重要,没有季历这个人显然更重要。〕

    〔所以,季历是不是本来就已经有反心了?这个还真不好说。有时候一个人的野心,它是随着自身实力以及所能掌握的权势愈发强大时,悄然在内心生根发芽的,直至最后成长为参天大树。季历即便当时没有推翻殷商的野心,但随着周国的不断发展壮大,这股野心只会越发膨胀,最后摧毁一切。所谓“狡兔死,走狗烹”,商王文丁用自己的手段为殷商解决了一个潜在威胁。虽然,这并不彻底!〕

    武丁轻舒口气,这文丁还算有点用处,只是……想到天幕说的并不彻底,以及日后他大商的结局,他就再次不满了,没一个省心的!

    〔季历虽死,但他几十年征伐,却为周国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疆域扩张,周国声名远扬,季历长期对外发起讨伐战争,这不仅增强了周人的尚武精神,也训练出了一批优秀的精锐周军,季历之功,足以受到周族人的尊崇与敬仰。不过,由于季历的急功近利,最终引起了商朝的警觉和反弹,季历死后,周国的事业也自此陷入了挫败当中。〕

    季历面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双眸之中闪烁着难以置信和深深的不甘之色。难道这便是自己最终的归宿吗?他不禁心生疑问,同时一股强烈的失落感涌上心头。

    太王瞧见儿子这副模样,摇了摇头,轻轻叹息一声。希望这一次之后,他能有所改变吧!

    〔季历被囚禁而死,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接了老爹的班。而就在这时,商王文丁在囚杀季历后不久,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文丁崩逝,其子羨即位,日名,帝乙。〕

    〔史书上说,姬昌刚继承周国首领位置时,有成群的凤凰飞来,翱翔在岐周上空鸣叫不止,很有一派祥瑞之景,这就是典故“凤鸣岐山”的由来,预示周国将因姬昌而兴盛!所谓君王嘛,有点神话色彩很正常,不足为怪。〕

    文王姬昌手捋长须,沉凝道:“凤鸣岐山?真乃祥瑞之兆。我周国兴盛在望!”

    周围吕尚等人,望着天幕画面中凤凰齐鸣的恢弘之景,皆心潮澎湃,如此祥瑞之象,足见文王确有“圣兆”!

    〔殷商内部王位更替,正好是混乱之际,刚即位的姬昌年轻气盛,正所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自己父亲被殷商囚禁而死,作为儿子,姬昌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在帝乙二年,姬昌率兵伐商!虽然先前周人在季历的领导下,周国的实力有了很大发展,但他们的敌人殷商王朝,在他们面前依旧是庞然大物,“小邦周”居然要攻打“大邑商”?这完全就是自不量力,其结果当然是惨败。而这也让怒火喷涌的姬昌迅速冷静了下来,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开始“低调做人”。如此看来,此战的惨败算是给姬昌长了点教训,也让他在以后变得更加成熟稳重,这不失为一件好事!〕

    季历一拍脑门,自己这儿子怎么比他还冲动,虽然你为我复仇,我很欣慰,但是你也得看清形势啊!这大邑商的强大岂是我们小邦周能战胜的?

    武丁嗤笑,真是不自量力!所以,当时为什么不彻底除掉这周国?

    〔打了败仗,自然就得付出代价。于是,此前季历辛辛苦苦攒下的家业就被姬昌挥霍一空,回到了解放前。或许是帝乙认为此时的周国已经没有了反叛的能力,再加上这时候的殷商还面临着其它方向的威胁,也不值得他兴师动众的再去征伐身处偏远地区的周国。而为了让周国继续为自己效力,去牵制西北地区那些随时可能反叛的势力,帝乙决定用联姻的方式缓和周国的关系。于是,帝乙做媒,将莘国之女许配给姬昌。姬昌原本遭受殷商重大打击,有些颓废,如今见帝乙这般“大度”,姬昌惊喜之余也总算松了口气。〕

    〔莘国也就是有莘氏,据说是夏王室的支族。当年商汤便是娶有莘氏之女为妻,有莘氏在殷商贵族中的地位非常之高,比姬昌的母族挚仲氏还要高,周人称莘国为“大邦”。《诗经·大雅·大明》就描写过这一场盛大婚礼。诗经有云,“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天作之合!”姬昌回忆起当年那次盛大场面,不禁陷入了回忆当中。

    〔姬昌迎娶莘国之女…也就是太姒之后,周国通过与莘国联姻,周人的政治势力再次得到扩张并学到了许多先进的知识文化。而帝乙也通过联姻缓和了与周国之间的关系,能继续驱使周国为他商王朝征战效力,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双赢”吧!之后,双方又恢复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