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深呼吸,激动地说道:“旦,你之功绩可谓西周再造之恩啊!若没有你力挽狂澜,孤不敢想象,还有何等面目去见先王!”
周公闻言,忙拱手谦逊道:“这不过旦之本分,乃职责而已!王不用太过放在心上!”
武王摇了摇头,神情无比坚定地说道!
“当时成王尚且年少,而你却能够力排众议,坚持要东征平叛,并最终取得了如此丰厚的战果,树立起了周王室的绝对权威,这是属于你的功绩,无论如何都是无法被掩盖的事实,所以你不必太过谦逊!”
周公见到武王如此坚定的态度,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仰头轻声说道!
“正如天幕所言,或许这便是时势造英雄吧!有些事情,总是需要有人去承担责任并扭转天下局势的。我身为成王的叔父,自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所在。”
见周公这般神态,武王脸上顿时有歉意涌现,叹声道:“若非孤事发突然,这些事本不用你们来承担的!这都是孤的过错啊!”
周公神色大惊,赶忙道:“生老病死乃天意所致,如何能将过错推之我王,这是没有缘由的!”
武王摇头,不过却是沉默不语!
……
帝辛脸色难看,他被天幕那句“远甚殷商”给刺激到了!
他小小邦周,如何能得天幕这般评价?可恶,凭什么?
武丁也有些懵,不过很快便回过神来,冷哼道:“没想到,孤还真是小看你们了!”
……
春秋,孔子很是敬仰说道:“周公,乃圣人也!”
……
东汉末年,汉献帝突然有感而发,视线扫过曹操,神色真诚,语气略显颤动的说道:“丞相啊!天幕所说周公,你可有什么想法?”
曹操眼皮抬了一下,面露微笑,说道:“周公,圣人也,乃我等凡夫俗子远不能比!”
汉献帝顿时感觉到牙疼,看到面前曹操那充满微笑的老脸,愤怒之余,心中也难免涌现一股深深的凄凉与无力!
大汉四百年天下,难道真要覆灭在他的手中?既如此,那他还有何面目去见历代先帝?
〔《尚书大传》说,“周公居摄,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即第一年,周公就制止住了叛乱蔓延、扩大的势头,基本控制了朝政内部即将陷入混乱的局面,第二年平定三监之乱,实现二次克殷,第三年平定了以奄为代表的东夷诸国之乱。〕
〔当然,在东征平叛过程中,发动“三监之乱”的罪魁祸首,也就是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人,对于他们,周公并没有轻描淡写的放过。最终,管叔鲜自杀,蔡叔度被流放,不久去世,霍叔处则被贬为庶人。自此,三监之乱彻底结束。〕
文王仰面叹气,这或许就是他们最好的结局了吧!
可话虽如此,他心中却根本无法将其轻易放下!
兄弟手足,何必沦落如此境地?
武王轻叹摇头,这三人所作所为,虽让他无比愤怒,但真到了这个时候,他终究还是感觉到了那么一丝难受与无奈!
毕竟,手足之情,若非万不得已,他也不想真正面对,此举终究过于残忍!
三监:“……”
〔东征虽已结束,但此次叛乱却是将周朝的弱点给暴露了出来。西周都城位于西方,对东方的控制明显有些鞭长莫及,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周公决定,新建都城洛邑〕
〔当初武王克商之后,就曾因“天下未宁”而有了营建新都洛邑的打算,为此,他时常登高远眺,考察地理形势,并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了周公。不过最后可惜的事,营建洛邑尚未开始,武王便已崩逝。如此,这个问题就只能交给周公来执行了。〕
〔可以说,营建洛邑就是武王的遗志,周公自然不敢怠慢。而且,为了控制中原乃至东方更广大区域,新都洛邑的营建也已经刻不容缓。〕
〔当然,为了防止殷商遗民再度聚众反抗,周公决定迁置殷民,依靠分封诸侯,将他们彻底打散然后分配给各地周人诸侯,这样一来,便大大降低了敌对势力像“武庚叛乱”那样再次反叛的可能性!而且,作如此安排之后,经过时间的推移,这些殷商遗民也能逐渐融入当地的氏族之中,最终不分彼此。〕
周公面露微笑,自语道:“若想维持周王朝的长久统治,有些事总得需要有人去做的!而且,按天幕意思,似乎自己还干的不错!”
已执政多年的成王,看到天幕所说,神情略有恍惚,周公摄政那几年,他虽年少,但对权利的天然敏感性,让他在面对周公时,总会下意识感觉到畏惧,其内心深处所隐藏的不满几乎日积月累。
如今周公已逝,他却恍然发觉,自己的这位叔父,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贪恋权利,仅仅只是为了维持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因此殚精竭虑。既如此,那么当时自己无意间所表达出的畏惧与不满,是否早已被叔父所感知?
这一刻,愧疚之意瞬间充斥在了成王内心。
〔将这其中一部分殷商遗民迁置伊洛地区,作为劳工开始营建新都。一年后,东都建成,称洛邑,又叫成周,成周八师便是长期驻守在此的天子亲军。西都镐京,又称宗周,同理,为拱卫王都,宗周六师也由此而来。〕
〔所谓“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这是周公执政七年的总结。首先“四年建侯卫”,也就是在成王四年时,周公开始大规模实施“授土授民”的封邦建国制度。〕
〔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制,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并未真正完善,且不成体系,与西周经“授土授民”程序分封的诸侯国是有区别的。〕
〔早在武王灭商时,便进行了第一次分封,主要目的是为了安抚殷商遗民,对异姓贵族进行拉拢。周公东征胜利后,为了控制东方广袤土地,开始第二次分封。〕
秦朝,秦始皇眸光深沉,对于分封制他非常熟悉,但也正因为熟悉,所以其隐藏的弊端才是促使他弃“分封制”而选“郡县制”的缘由。
分封制到了他如今这个时代,也该彻底宣告结束了。
汉朝,刘邦轻笑道:“分封制虽然隐患颇多,但为了国家的稳定,使百姓免遭战乱之苦,乃公自不会一刀废除,毕竟,任何新制度的全面实施,哪能这般顺利?这总得给大家一点适应的时间嘛!诸位,你们说是不是啊?”
诸位大臣:“……”
陛下,你可千万别乱来啊!
同一时间,各地的异姓王们竟突然齐齐打了个喷嚏!
诶,怎么有种不好的预感?脖子凉飕飕的!天气也没怎么冷啊?
〔西周所谓“授土授民”的封邦建国制度,就是通过天子的册命,将周王朝统治下的广大土地以及人民,按亲疏、功劳分割封给王室子弟以及异姓功臣们,让他们去各地建立国家,以构成周王朝对地方政权的统治基础。〕
〔周王作为天子,既有保护诸侯权利的义务,也有剥夺诸侯君位和迁地、削地等权利。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边疆,拱卫王室。且需严格恪守定期朝拜天子,缴纳贡赋、提供劳役、战时随从出兵等义务。〕
〔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西周“授土授民”的封邦建国制度,逐渐成为事实,也就是在法理上,天下所有土地都归属于周天子,唯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命,你才能获得该土地的拥有权。〕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汉朝,刘彻嘴里不断呢喃着这句话,神情很是激动,毕竟,这句话是真的很对他胃口。
作为天底下最尊贵的皇帝,他刘彻自然有傲视一切的雄心,认为世间一切都应归自己所掌控才是真理。
〔周公执政主张“亲亲原则”,也就是以“任人唯亲”为主,“尚贤用能”为辅。他的这种执政理念,是从帝辛疏离宗亲贵族,而致使殷商覆灭的教训中得来的,他认为若想巩固周王朝的国家统治基础,宗亲总比外人更可靠。因此,周公的第二次分封,同姓诸侯显然获益最大。〕
〔只能说,古人还是很会总结经验教训的。但周公可能怎么也想不到,宗亲未必永远忠诚,血缘这条纽带,并非坚不可摧。在往后几千年的历史中,事实证明,为了利益,哪怕是亲父子、亲兄弟,也能无情的举起屠刀肆意残杀,这并不是什么太过稀奇的事!“三监之乱”不就是如此?〕
唐朝,李世民仿佛被人给触碰到了禁区,整个人都感觉很不好了!
明朝,朱棣狠狠打了个冷颤,不知为什么,他总觉得哪里有人在盯着他一样。
清朝,康熙看着自己的几个儿子,突然觉得头非常的疼!
周公皱起眉头,对于天幕这段话,他似有理解,又有不解。
后世之人,行事难道就这般毫无顾忌?乱了礼法?这岂非礼崩乐坏?
〔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其数量有几百乃至上千之多,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UP主要是想简单介绍几个诸侯国,毕竟,这些诸侯国在几百年后,将会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绽放出属于他们的精彩历程。〕
〔比如鲁国,齐国,晋国,燕国,楚国等,当然,这时候的楚国还没有什么实力,挺菜的,国家祭祀甚至连一头牛都拿不出来,只能靠夜晚去偷别国的牛用来祭祀,简直穷的不行。这或许就是历代楚国人心中永远也无法抹去的黑历史了吧!〕
楚国人:“……”
不是,天幕你为什么要将这种丢脸的事给透露出来啊!我们还要不要面子了?
各诸侯国:原来你楚国当年竟是这样,连祭祀用的牛都没有,只能去偷,还是晚上去偷,估计也是怕丢脸吧!哈哈!
〔接下来介绍“六年制礼乐”。不管是设立东西都城还是分封制,本质上都是用武力来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只要周王室足够强大,周天子的权威就能真正统摄四方,但如果军事式微,那么周天子的权威便会大打折扣。〕
〔周公也是看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便有了改革礼仪制度的想法!当然,这所谓“礼”,据记载,早在夏就已经出现,殷商有殷礼,周公采用并继承了夏商之礼,将好的继承,坏的删去,然后互相融合并改革,毕竟,殷礼中的血腥人祭实在太过恐怖,这不符合周人对于“德”的观念。〕
〔当初,武王灭商后,建立周朝时所举行的盛大典礼用的便是殷礼,上百人的活人祭祀,在众目睽睽之下,简直太过血腥且恐怖。虽说这些被祭祀的群体大多属于奴隶,亦或是那些不服从周人统治的殷商贵族,算是俘虏。用他们做祭品,本质上是杀俘,但过程中所展示的血腥与残忍,却是充斥着野蛮与暴力,这与周公所认为的“德”差之甚远,完全不似文明之邦该有的礼仪。〕
〔于是,在经过周公等人对“礼”的认知以及制定并规划下,周礼应运而生!自此,华夏文明开始迈入“文明之邦”。礼乐制度的确立,使诸夏的文化认同感逐渐加深,也是华夏文明“大一统”思想的起源。〕
“大一统!”
秦朝,秦始皇嘴角勾起,脸上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要知道攻灭六国,一统天下,这可是他一生最伟大功绩。
汉朝,刘彻摸着下巴,心想,他采用董仲舒所授之法,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治国理念,这算不算是思想上的“大一统”?
〔礼乐制度所体现的最基本思想,也就是敬天爱民,明德慎刑,君臣有别,长幼有序等。这些思想后来被孔子、孟子等先贤提炼为“仁、义、礼、智、信、忠、孝”等,后世儒家思想皆由此衍生。〕
〔当然,万事皆有利弊。周礼在带给华夏人礼仪、秩序、和谐、稳定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弊端。例如,过度强调尊卑贵贱,致使阶级等级森严;重德治而轻法治观念,以人治国,潜规则泛滥;待人接物,注重面子,繁文缛节繁多,虚假客套成风。诸如此类,将会随着时间流逝,变成阻碍国家发展的绊脚石。〕
〔所谓“成也周礼,败也周礼”,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