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给古人讲中华通史 > 第47章 盛极而衰

第47章 盛极而衰

    穆王神情变换不定,片刻后才冷哼道:“天子的绝对权威岂是你们能撼动的?真是找死!”

    徐夷之乱,三年既克。对于这个结果他并未感到丝毫意外,对方势力虽强,但与自己这个天子终究是没法比的。

    见叛乱被平定,武王不禁松了口气,轻笑摇头,说:“虽然战况极其凶险,但结果却是好的!这后辈的能力,倒真是不错。虽说在很多方面,其行事作风有些不注重礼法,但就总体而言,还算是一位合格的君主。”

    ……

    昭王面露惊诧,笑着说:“呵,这小子能力还行啊!总算没有太过丢脸,不错不错,真不愧是孤亲手教导出来的下一任继承者,这实力除了孤没谁了。”

    众贵族大臣:“……”

    经常巡狩在外的你,要不要看看你究竟说了什么?

    这穆王爱好巡狩远征,或许这才是随你的吧?

    〔徐夷之乱,最终在众诸侯以及王室军队的共同抵御和反击下,徐偃王兵败,之后从汉东一带兵败北走,可能企图重返山东故地,但没有如愿。关于徐偃王兵败后的最终去向,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着以万数,因其名为徐山”。其后徐人辗转淮北,最终立都于大徐城(今安徽泗县北)。〕

    〔记载说,跟随的百姓数以万计,如此看来,徐偃王所谓“行仁义”,或许并非空穴来风。然而,不管怎样,作为失败方,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下,如今也只能遗憾退场了。〕

    〔当然,这里只是徐偃王提前退场了,徐国在未来依旧反复横跳,到周宣王时又逐渐恢复了国力,然后又跟周王朝发生战争,最后被春秋时期的吴国所灭。〕

    徐偃王:“……”

    所以,最后徐国还是被灭了?

    原以为自己只是兵败身死,但徐国却依旧能长久且持续的存在下去,结果没想到,最终还是落得了一个被灭国的下场。

    惆怅!真的惆怅!

    那如今准备发动的这场伐周战争,究竟还应不应该继续?

    算了,还是跑路吧!这天幕都透露的这么详细了,再不跑恐怕就来不及了。

    穆王冷笑,说:“哼,这徐国,还真是挺顽强的啊!”

    他倒是没想到,这徐国到了他之后那什么周宣王时期,居然仍继续在跟周王朝作对。

    虽然最后被那吴国所灭,但他却依旧感到非常不满。

    这徐国,怎么就不是被他周王朝所灭?

    〔平定徐夷之乱后,穆王继续东进,抵达九江,开始南征。通过巡游征伐,使东南许多方国和部落都归顺于周的统治,这对周王朝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南征胜利之后,穆王巡行东方,并在徐山之地举行了诸侯会盟,这里是淮夷的地盘,也是徐偃王败逃身死的地方。穆王时称其地为涂山,因而此次诸侯会盟也称“涂山之会”!〕

    〔穆王在此地举行“涂山之会”,其目的显然是通过展示周天子身为诸侯共主的权势与威望,来震慑淮夷诸部以及徐国,稳固周王朝对东南地区的统治。〕

    〔穆王召开的这次“涂山之会”影响巨大,《左传》曾将其与武王时期的“孟津之誓”,成王时期的“岐阳之蒐”,康王时期的“酆宫之朝”相提并论。〕

    “孟津之誓?”

    武王眉头微挑,这后辈雄心挺大啊!不过,从他的表现来看,倒也不足为怪!

    穆王惊诧,没想到自己召开的诸侯会盟在后世的名气居然这么大,甚至还能跟历代先王所举行的会盟盛会相提并论,这可真是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啊!

    昭王眉头紧皱,天幕展示的诸侯会盟场景让他看的很是羡慕,心想,要不自己也举行这样一场诸侯会盟?

    〔“涂山之会”后,时间也逐渐来到了穆王晚年。早在即位之初,穆王曾命太仆伯臩申诫国政,作《臩命》,自此天下不复动荡,“穆王中兴”由此而来。〕

    〔到了穆王晚年,由于诸侯之间多有不睦,他们逐渐对朝政现状感到不满,有了离心倾向。于是,吕伯便向穆王建议,重新修订刑法,以稳定朝政。穆王同意,定好大致框架后,便命吕伯主持修订刑法,而这就是《吕刑》。〕

    “吕刑?”穆王眼中流露出一丝好奇。

    据天幕所述,这部刑法是他晚年时期命令专人进行修订的。目前尚不确定天幕是否会透露其内容,然而若能公开,倒不失为一个值得当下观摩借鉴的机会。

    〔关于《吕刑》,历史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那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首先,经过修订后的《吕刑》,主要分为“五刑、五罚、五过”三个刑种,各依律条,分等治罪。〕

    〔先说好的地方,《吕刑》规定,执法断案需谨慎,不畏强权,不以恩怨报之,不收取贿赂,不走人情世故等等,甚至于,如果执法人员违背这几项规定,造成了冤假错案,则需与犯人同罪,这属于司法公正。〕

    〔然后就是五刑中所谓“疑罪以赎代刑”,如果证据不足或量刑不确定时,可以缴纳罚款免去一部分或全部刑罚,罚款百锾至千锾不等(一锾约等于六两铜)。〕

    〔说实话,“疑罪以赎代刑”这种做法,其实挺受人诟病的。虽然其中有后世“疑罪从无”的影子在,但缴纳罚款这种事嘛!它几乎只适用于贵族以及有钱人,那些小贵族小臣,或者身份更低微的小民,他们哪有钱交这个罚款?什么疑罪从无?这压根就是给那些交得起罚款的人用的,跟其他人毫无关系。另外,什么才算“疑罪”?能不能为人操控?这也是个问题。〕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它这种以赎代刑的现象甚至还蔓延到其它刑法上去了。比如有青铜铭文记载,牧牛上诉自己上司,结果败诉,事后不仅被施以鞭刑,还要缴纳罚款。以此类推,“五刑”其它律条以罚金抵罪当为普遍现象。这也难怪后世评价《吕刑》时,认为其充满了金钱的味道。〕

    “诶,这《吕刑》怎么让朕有种莫名的熟悉感?”

    汉朝,刘彻突然惊诧出声!

    殿内众大臣见刘彻这般惊诧,顿时无语凝噎!

    这不是你经常干的事?而且,你的做法比这《吕刑》还要更狠!

    汉朝,司马迁怔怔出神,许久才苦笑道:“所以,我到底是该感谢可以用赎金抵罪,还是该批评这种做法?”

    ……

    穆王摩挲着下巴,心想自己不管是外出巡游,还是征伐四方,亦或是建造宫殿等等,这都很需要钱,所以,这天幕所说《吕刑》,自己是否能直接拿来就用?

    〔穆王在位期间,喜好巡游,且连年征伐不断,致使国家财政空虚,故而,《吕刑》中存在的那些敛财举措,或许就是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说实话,这种方式,相比加重赋税压迫底层小民而言,无疑算好的了。〕

    穆王:所以,天幕你这是在夸我?还是在骂我?

    〔又过了几年,时间很快来到了穆王五十五年,也就是在这一年,西周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传奇天子,周穆王崩逝于祇宫。《史记》曾记载穆王即位时,就已经五十岁了,在位五十五年。也就是说,穆王崩逝时已百余岁,但经《竹书纪年》考证,所谓穆王享有百岁高寿的说法大概是从“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误传而来。因此,穆王即位时,其年纪或许也只是二三十岁而已。毕竟即位十多年后,他还西巡那么远,长途跋涉,没个年轻的身体,估计还真不够折腾的。〕

    “孤享命百余岁?”

    穆王本来有点高兴,但最后经天幕一讲解,顿时就泄了气。不过很快,他又突然想到,自己即便没有百余岁,但有七八十岁的寿命那也是好的啊!

    毕竟,先王的寿命可比自己差远了!他已足以自傲!

    昭王:呵,好孝,太好孝了!

    〔回顾穆王一生,世人对他的评价有褒有贬,当然,以贬为主。一方面,若论功绩的话,穆王在位期间,征伐犬戎,西巡西北,加强对西北地区的战略经营;平定徐夷之乱,维护王朝统治;南平荆蛮,开疆拓土;召开涂山之会,会盟诸侯,彰显天子权威,可谓武功赫赫。作《臩命》澄清吏治,任用忠贤,开创“穆王中兴”;修订《吕刑》以稳定朝政,缓和社会矛盾。〕

    〔另一方面,他肆其私欲,游行天下,不恤国事;打破“五服制”,率先挑起战争,征伐本不该纳贡的犬戎,加重了对边地部族的政治控制和经济索取,致使“荒服者不至”,还引起犬戎和淮夷诸部的军事反叛,周王朝开始遭受边地部族不断发起的军事进攻,乃至危及国家统治安全;晚年为针对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和财政危机,修改刑法,本意是好,但却广收罚金,给了敛财者可乘之机,加重了政治腐败;连年发动战争,不仅损耗了国力,还疲劳于民,致使国家财政乃至民力都遭受到了重大损耗。〕

    〔所以,关于穆王如何评价,其实也可以这样说,“昭穆时代是相当于汉朝的汉武帝、唐朝的唐玄宗以及清朝的乾隆”,即昭王、穆王共同创造了西周王朝的“极盛之世”,但因为他们执政期间的不少举措,却又给未来埋下了衰败的种子。比如,西北地区的犬戎,这就是穆王给后世子孙埋的一个雷。〕

    昭王:诶,这极盛之世,怎么还有我一份功劳?

    穆王:雷?什么雷?雷是什么?天雷吗?

    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