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各诸侯国:不错不错!正好可以拿来一用!
齐桓公心中忽然咯噔一下,这瞬间,他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齐僖公摸着下巴,思考这管仲的父亲是谁来着?自己要不要特意关注一下?
还有自己这儿子,公子小白?他究竟又能将齐国带到哪一步?他心中不禁期待起来!
鲍叔牙捋着胡须,赞赏点头,自己的眼光果然没错。就像他之前说的那样,齐国若想称霸中原,还真非有管仲不可啊!
齐国的农户们看着天幕,脸上也下意识流露出些许微笑!
正因为有管仲实行的一系列农业改革,他们不仅分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块田地,甚至连缴纳的赋税也比往年要少了许多。
如此大恩,他们自当感激涕零,甚至于有些人已经开始朝天幕里的管仲跪拜起来,一时间,场面很是壮观!
〔管仲进一步推行“轻重九府”政策,即按年岁的丰凶和人民的需求来经营货物,并由官府负责钱币的铸造和流通。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国家积累大量财富,又能起到调控市场物价从而稳定社会秩序等重大作用。〕
〔总之,经过管仲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改革,这使得齐国的国力开始迅速提升,并在短短几年之内就成为了当时中原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
〔可以说,管仲改革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富民强国,他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以及那句流传后世的至理名言,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国家若想变得强大,就得先发展经济,经济发展起来了,民众生活有了保障,那么治理国家就会变得简单许多,其它政策的实施也将不再那么困难。〕
〔管仲这种关于经济改革的思想与后世的商鞅完全相反。管仲强调富民强国,而商鞅则认为弱民强国。商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变法中所遵循的愚民、弱民政策以及利用各种严峻刑罚压榨民众潜力的这种手段,无疑都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争议。〕
商鞅:“……”
〔管仲则不同,他的改革不仅具有其开创性,富民强国的思想更是超越了那个时代。他一生尽心辅佐齐桓公称霸中原、改革变法以富足民众、承认土地私有进而加剧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实行依法治国等等,可以说,管仲的功绩足以彪炳千古。也因此,包括孔子、诸葛丞相在内的很多后世大佬都高度赞扬他,甚至将其誉为“华夏第一相”。〕
刘备一惊,诸葛丞相?是自己认为的那样吗?
诸葛亮羽扇一扇,气度极其不凡。
“华夏第一相?”
齐桓公脸上的神情显得十分惊讶,好家伙,这么厉害!那自己这真的是捡到宝了?
哈哈!不错不错!幸好当时自己手软没把他给一刀砍了!不然就亏大了!
管仲的神情也很震惊,虽然他对自己的才能非常自信,但却怎么也没想到,后世人竟会对他这般高度赞扬!
那可是“华夏第一相”啊!他管仲何德何能?
鲍叔牙嘴巴微张,似是有些不敢置信,片刻后才回过神来,目光放在身前管仲身上,嘴角不禁露出一抹苦笑!
自己虽然十分佩服他的才干,但天幕这句评价却也着实让自己震惊不已!
鲍叔牙无奈摇头,自己这还真是小看他了啊!
鲁庄公手臂青筋凸起,神情都变得非常不自然起来!
先前心中那涌现出的后悔,在此刻竟变得愈发强烈了!
可恶!鲁庄公咬牙骂道!
齐僖公大喜,看来自己刚才的想法得提前了,可不能让别人捷足先登了!
各诸侯国:嚯!此人这么厉害!那要不要给他抢回来为自己所用?
〔当然,在经济改革进行的同时,管仲又着手内政和军事方面的改革,加强了自下而上的严密的统治机构、中央集权。并通过“寓兵于农”的政策,使民兵合一,军政合一,训练出一支牢牢掌握在国君手中的强大军队。〕
〔为扩大政权基础,管仲还创设了选拔人才的“三选制”。“三选制”的本质就是以才能为准则,初步排除了贵贱等级、社会地位和世袭的限制,是对西周以来“世官世禄”制度的一次冲击,为后世的选贤任能提供了非常好的模板!〕
〔经济、内政乃至军事方面,管仲都进行了重大改革,而齐国也因此迅速变得强大起来,那么下一步,就是争霸中原了。〕
这瞬间,齐桓公心中不禁激动起来,
天幕终于要透露自己称霸中原的事迹了吗?
〔春秋早期,周天子虽然式微,但传统的威严还在,在礼法的制约下,天子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像郑庄公那样让天子威严扫地的举动在管仲看来无疑目光短浅,齐桓公若想称霸,则完全可以利用周天子的身份去实现自己的霸业。〕
郑庄公:“……”
目光短浅?你这好胆小辈!
郑桓公突然有些没脸见人,当然,是脸上的伤痛引起的。
周宣王此时神情很是不满的看向天幕,双拳紧握,恨不得给郑桓公身上再来几拳!
毕竟,气闷总得需要发泄一下的,不然憋着会伤身体!
郑桓公莫名感觉身体又哪里痛了一下!
〔在这种原则下,管仲顺势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尊王”就是尊的周天子以及其背后所象征的礼法制度,所谓“攘夷”,即驱逐夷、狄等异族势力。在当时,由于这些夷、狄势力不断侵入中原,并严重威胁到了各诸侯国的安全,破坏了各国的社会经济。可以说,对于这些异族,各诸侯国都表现的十分痛恨。而也因此,“攘夷”便成为了众诸侯国的共同心愿。〕
〔由于齐国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齐桓公便利用“尊王攘夷”的口号,在政治上牢牢掌握着这面象征大义的旗帜,号召各诸侯国,共同驱逐那些不遵循周礼的异族势力,并在一次次诸侯会盟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地位,进而取代周天子,称霸中原。〕
周桓王:好家伙,你们这些人的心思怎么这么阴险?
各诸侯国:你齐国就这样玩是吧?
齐桓公:如今齐国势强,称霸中原,指日可待!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得是管仲改革成功之后才有可能实现,但众所周知,任何改革若想见到成效是需要时间的。〕
〔可齐桓公明显年轻气盛,他压根就等不了太久。而且,从战略上讲,齐国若要称霸中原,那么鲁国就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因此,两国之间显然必有一战。〕
〔或许是之前乾时之战的胜利给了齐桓公盲目自信的底气,觉得这鲁国也不过如此,于是便想一鼓作气,先把鲁国制服了再说。〕
〔公元前684年,也就是即位的第二年,齐桓公直接命鲍叔牙出兵鲁国。对于此,管仲第一个阻止,他认为以齐国现有的“国际”地位,还没有到想打谁就打谁的程度,而且鲁国最近老实的很,也没犯什么错,出师无名,现在打不合适。齐桓公不听,坚持出兵!〕
齐桓公有些尴尬,这种事对他而言确实不怎么光彩!
管仲叹气,唉!当初怎么就不听劝呢?
鲁庄公神情微缓,哼哼道:“让你小看我鲁国,这下吃亏了吧!”
〔面对齐国大军压近,鲁庄公似乎有点慌,但慌没用,这场仗依旧是要打的,而且还不能输。正当鲁国积极准备应对齐国进攻之时,有一人不请自到,他叫曹刿,是鲁国的一名隐士,据说还是周文王的后人。〕
周文王愣神,此人是自己的后代?
〔鲁庄公接见了曹刿,并在这一次的交谈中逐渐认识到此人的不简单。最后经不住曹刿一再请求,鲁庄公便答应让他陪同参战!〕
〔齐军与鲁军战于长勺,曹刿与鲁庄公同乘一辆战车,指挥作战。两军对阵后,齐军一通鼓响,准备进攻。鲁军见势也要擂鼓进兵,却被曹刿制止了。第二通鼓响,鲁军还是按兵不动,齐军这时有些松懈了,没想到鲁军这么怂,自己这么挑衅,对方居然一动也不动,是被吓傻了吗?〕
〔随着第三通鼓响传出,齐军几乎已经完全懈怠了,原本以为对方也就这样,结果没曾想,鲁军突然擂鼓轰响,凶猛的军队顿时如潮水般涌来,在这股强悍气势的威慑下,齐军瞬间阵脚大乱,直接溃败。鲁庄公见此,神情一喜,就想追击,却又被曹刿制止了,鲁庄公虽然不满,但自从见识到这家伙的能力之后,他也就没反对,任其所为。〕
〔曹刿跳下车,仔细观察了一下地上的车辙痕迹后,又登上车,望了望齐军的旗帜,瞬间心中了然,非常自信的朝鲁庄公说道:“齐军败退,现在可以追击了!”〕
〔鲁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此刻气势正盛,乘胜而追。此战,鲁军大获全胜。这场战役也称长勺之战,是历史上极为著名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曹刿论战,可谓名不虚传!〕
鲁庄公神情颇为自得,这场战役可着实让他出了一口恶气!
你齐国不是战无不胜吗?结果不还是被我鲁国彻底击溃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