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过后,下河村的男人们不再像往年那样准备在家里过冬。
他们渐渐意识到,冬天也是要挣钱的。
没参加施工队的人,都忙着去窑厂找个烧窑的活。
搞搞副业,增加收入嘛。
那些参加了施工队的人,已经收拾好了东西。只待满仓和玉安一声令下,带着他们去城里干活呢。
今天,是下河村施工队出发的日子。
一大早,支书周晓明就来到村小广场,准备给施工队鼓鼓劲。
毕竟,这是下河村的人第一次集体出去干活,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的。
满仓和玉安也早早到了小广场,等待人到齐后出发。
施工队的男人们已经背着褥子和一些生活用品,从村里各个方向朝小广场聚集了。
不多会儿,人就到齐了。
一起来的,还有施工队队员的家属。
有的家,女人带着孩子过来,眼含热泪看着男人出发。有的家,老人专程过来,叮嘱满仓和玉安,让多照顾他家儿子。
“娃娃们,我周晓明今天过来,是来给大伙饯行的。按理说,我这个当支书的,该在大队部设宴。可时间仓促,先只能在这儿给你们说几句话了。”
“咱村人都知道,满仓和玉安组建起这个施工队不容易,中间还有过波折。既然在施工队干活,那你们就要听从满仓和玉安的领导。出门在外,不要给咱下河村丢人,家里人和我还等着你们平安归来。”
……
第一次进城,下河村施工队的成员们就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
宽阔干净的街道,街道两旁的各式商店,还有穿着流行款式服装的人……
施工队的男人们,感觉自己被一股莫名的自卑感包围了。他们从心底里认为,自己不属于这里。
满仓看出了队员们的担忧。
“兄弟们,咱是来城里干活挣钱的,别的事先不要想。只有咱挣到了钱,家里的老人媳妇孩子,才能过上好日子。”
满仓也是鼓起勇气和大伙说这些话的。
虽然他先前干活时,就已经和玉安来过好多次城里了。但当真正看到城乡间的差距后,他也不由得自卑了。
可自卑归自卑,活还是得干,钱还是要挣的。
在一家面馆吃过午饭,一行人大包小包就来到了工地宿舍。
满仓和玉安各自签了手续后,三十多个人就被分配在了两间宿舍。
“这啥环境,还不如在家里住的呢。”
有人发起了牢骚。
“你在家住着舒服,能挣着钱吗?”
工友反问,发牢骚的人不说话了。
宿舍里,木床挨着木床,中间只留下人走的通道。太阳只能照到宿舍门口,宿舍里面就显得有些阴冷潮湿。
宿舍不远处,就是满仓他们要干活的工地。
这儿要建一个商场,下河村施工队负责打地基,别的工作由其他施工队负责。
地基的轮廓已经挖好,后面就是砌砖和编织钢筋。
满仓和玉安用了两天,专门学习了商场的图纸。他们学完后,就带着工友们一起先编钢筋了。
和别的施工队不同。在下河村施工队里,满仓和玉安两个带头人,无论什么活,自己都先要学习一遍,然后再带着工友们一起完成剩余的工作量。
“我说王满仓,你还亲自干活啊?你看看我,每天就盯着手底下的人,自己根本不用动手,还能拿大部分。”
过来和满仓搭话的是隔壁施工队的领头。
“我种地习惯了,闲不住。给兄弟们搭把手,能早点回家过年!”
满仓一向就看不惯这种人,仗着自己有点小权利,就开始为难别人。
满仓体谅他们,工友们也都看在眼里。
满仓自己在施工队待过,工友们怎么想的,他比谁都清楚。
领头的帮着一起干活的队伍,工友们干活的热情,是要比那些少干多占的领头带的施工队高的,就连工程进度都不一样。
俗话说,人心换人心。一个一毛不拔的领导,怎么能比得过慷慨大方的领导。
工友们也是人,也会揣摩人心。你对他们好了,他们自然会跟着你干活。
……
两个月后,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灌入地基,满仓和玉安带领的下河村施工队,顺利如期完成了他们的第一个项目。
反观旁边的施工队,领头的成天就会鸡蛋里挑骨头,工人们为了挣钱忍气吞声,干活拖拖拉拉的。
原本两个月的工程量,时间到了,愣是还没完成一半。
拿着工钱回到下河村那天,支书周晓明在大队部设宴,为村里的施工队接风洗尘。
在周支书说完后,满仓激动地上了台。
“兄弟们,感谢大伙。我王满仓能有今天,你们在座的每一位都功不可没。当然了,在家里等待我们平安归来的家人们,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台下,一阵热烈的掌声。
工友们也十分感谢满仓和玉安。要没有他俩的坚持,哪有施工队的今天,村里的男人们哪能去城里挣钱啊。
一向主张儿子在家种地的玉安爹,在看到玉安拿回来的工钱时,十分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
满仓离家的这段时间,儿子志远已经会爬了。
见到满仓的时候,志远开心地冲满仓笑了。
看着如此可爱的孩子,满仓觉着,他再苦再累也值得。
这次,桂英没有收下满仓递过来的工钱。
她从保险箱里拿出一张存单让满仓看看。
自从上次满仓把卖葡萄的钱给了桂英,桂英就去银行,把攒起来的一万块钱都存上了。
桂英觉着,满仓辛苦奔波,挣的钱若是都由她保管,难免日后夫妻之间不会出现误会。
再者,十里八村谁不知道王满仓家富裕。要是把钱放家里,还是会有危险。
索性趁着银行下乡宣传,桂英就把家里的钱放进了银行。每年还能有利息。
一传十,十传百。
这是下河村人第一次知道银行,也是大伙第一次踏进银行的大门。
要是以前,这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
施工队的人也都把钱存进了银行。
……
至此,时代的潮流也在推着下河村这样的偏僻之地滚滚向前。
来年开春,施工队的人又跟着满仓和玉安回到城里继续干活。
下河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新模式。
每年春种时,施工队就先放下工地的活,回到家种麦子。麦子种完,又急忙返回城里。
等到秋收时,他们就继续请假,回家收麦子。
一年里,其他时间,他们在城里干活。女人和老人带着孩子,在家里种地,看着孩子上学。
每年固定往返两次,只为了有饭吃。
……
进城务工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像下河村施工队这样的进城务工人员,被人们称为中国第一代农民工。
他们,带着家人的期盼,从全国各地的农村走向城市。
男人们大都从事与建筑行业相关的工作,女人们或当保姆,或当清洁工。
年关将至时,人们又不远千里,长途奔波,只为了赶在除夕前回到家,和家人们团团圆圆过个年。
一代人,就此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走上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