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酿酒技术早就已经基本完善,烧酒也就是蒸馏酒的工艺最开始出现在唐朝时期,而后经过长时间的完善,到明朝的时候民间已经出现了极为完善的成体系的技术。酿出来的酒水风味也已经绝佳,各式各样的百年老酒都各具特色。由于大明初期百业凋敝,尤其是粮食短缺,经过元朝穷兵黩武的征战之后,泱泱中华大地已经到了百姓易子而食成常态的时候。
正是因为老朱年轻的时候饿过肚子,见识过时代的残酷,所以当他成为皇帝之后更加清楚了粮食的重要性。粮食,为国之根本!没有钱了国家最多就是穷一点,百姓勒紧裤腰带过拮据的日子,生活水平稍微差上一些。可要是没有粮食的话,那是会饿死人的!
所以他下了禁酒令,禁止民间酒水售卖,限制各种商业行为,因为你一旦出现大量的商业行为之后,就会吸引大量的人口涌入各行各业。这是必然!因为种地实在是太不赚钱了。粮食生产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没有那么赚钱的。尤其是个人生产。
“其实陛下的心思我等也都明白,粮食太重要了。想当年你舅姥爷我小时候天天饿肚子,要不是你姥爷和你姥姥时常接济,怕是也就没有了今天的蓝玉咯。”
蓝玉浑浊的眼神中闪烁着追忆。借着酒劲,蓝玉仿佛回到了曾经的那段岁月。沉湎其中。
“允熥啊。”蓝玉忽然看向了朱允熥。
“嗯?怎么了舅姥爷?”朱允熥陷入了沉默。
刚刚朱允熥还在因为酒水生意的泡汤以至于让自己想象中的发财大计受挫而有些颓然。而当询问蓝玉之后得知了这大明禁酒令的源头,根本原因之后,朱允熥又有了不同的感受。
自己是穿越者,可自己如果当了皇帝,真的能做到比老朱更好吗?
在穿越之前看了不少的历史读物和,体恤民心四个字经常被提及。原本朱允熥以为这四个字很简单,很轻松。可真正来到了这个时代,听了蓝玉讲述了禁酒令这条政策的始末后,朱允熥才感受到了这四个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含义!这绝对不是史书中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这四个字是足以让皇帝当做准则,为之奉行一生的信条!至少自己的爷爷,洪武大帝一直在这么做。
朱允熥脑海里思绪纷飞,又想到了前世看到的诸多。
在很多里作者对于明朝政策的施行指指点点,大为鄙夷。其中最让人诟病的就是重农抑商以及大明海禁政策。这两项政策大大影响了明朝百业兴盛,商人的不平等待遇对商业形成了强烈的抑制效果,以至于大明朝的商业发展远不如宋朝。这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大明的税收。大明税收比之宋朝少了不知多少!
整个大明朝就一个字——穷!
纯农业的模式自然是远不如百业兴盛来得发展快,收益高的。
原本朱允熥的想法也是这样,认为这重农抑商的政策是因为老朱的出身,因为老朱出身农户所以没有什么商业眼光,对于商业不够重视,小农思想作祟以至于盯着那一亩三分地,固执地坚持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国家发展战略。
可现在,朱允熥隐约间好像明白了。或许是自己想的太简单了。
政策的施行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发展,都在变化,国家的政策需要结合国家当前的发展,结合国家的国情进行确立。重农抑商在后世的人眼中是不可思议的。商业显然能让国家发展更加迅猛,提供更多的高薪就业岗位,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大幅度提升国家的税收,让国家快速地变得更为富饶。
商业的作用好像已经拉满。而反观农业,农业当真是一无是处啊。费力不讨好,消耗的劳动力多产出少,辛辛苦苦种地一年,遇上个天灾直接血亏。而哪怕是风调雨顺,也不过是收益寥寥。甚至都赶不上商业的一个零头。
从收益层面上看,商业完爆农业!所以后世的人对于老朱施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大声抨击,大为不屑。将这政策的施行归结于老朱小农思想,不思进取,目光短浅,眼光局限,不知商业的厉害。盯着一亩三分地,在自己的舒适圈不愿意做出改变。
但或许重农抑商,才是如今的时代真正要坚持的国策?
在听到蓝玉说的种种百姓不易,世道之艰辛,朱允熥猛然惊觉。在自己心中对于重农抑商政策满怀不屑的时候,自己或许已经成了那曾经被自己无比鄙夷的‘何不食肉糜’人群中的一员。
“何不食肉糜”的典故出自《晋书·惠帝纪》。西晋时期天下发生饥荒,许多百姓都没有粮食吃而被饿死,但晋惠帝却对此感到非常不解,他向大臣们问道:“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意思是说老百姓既然没有米饭可吃,那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这个典故后来常被用来形容一些人对实际情况缺乏了解或无法理解他人困境的现象,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和隔阂。
自己的想法与这晋惠帝何其相似?他问官员,百姓没有粥喝为何不吃肉,听起来颇为荒诞不经。但实际上他从小就生活在吃穿不愁的环境,甚至肉与粮食哪个更为稀缺都不明白,说出这番话令人匪夷所思,但或许当真真切地符合他的认知。
后世是一个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那是一个可以用机器促进生产,用机械批量种地,可以引进高产作物,可以有高产粮食种子的时代。那是一个富裕,强大的华夏!那是一个几乎所有华夏百姓都摆脱了饥饿的年代!时代的迁客骚人在网络上言之凿凿,指点江山,将古人都当成了傻子,将自己视作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仿佛穿越回古代之后就能大杀四方,无可匹敌。以认知形成碾压。但事实当真如此吗?
在抨击老朱的重农抑商在政策的同时,自己也变成了‘何不食肉糜’的一员。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生产力匮乏的时代。所以真切不了解在大明朝,在这个时代,想要养活六千万的人口需要多少的粮食!而这些粮食的获取又要付出什么!
这个时代没有高产作物,不能进口粮食,没有玉米,没有番薯,更是经历了远超穷兵黩武的几十年乱世。百姓种地还要面临各种天灾,干旱,洪涝,蝗虫等等。种地本就不易,几乎全国的青壮在种地才让大明每年有所结余,勉强过上全国吃饱的日子。试想一下,倘若重农抑商政策不施行,大量青壮分散到其他各行各业。没错。其他行业是得到了发展,但最关键的粮食却不够了。
粮价还是飙升,以百姓的收入根本无法买得起粮食,大明没有粮食,一个国家,粮食不够,会发生什么?社会动荡,百姓揭竿而起,没有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原本发展起来的所有行业全都变成了空中楼阁,一夜之间就会全部崩毁!
这是大明,这并非后世!这不是那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生产力大大提升之后的华夏!忽略时代背景,忽略了生产力的因素,从后世的角度抨击大明此刻的制度,这与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又有什么区别?
简单说就是以大明刚建国时候的生产条件,根本不足以发展百业,首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农业,让百姓有饭吃!这一点尤为重要!毕竟钱和商品不能当饭吃。在大明朝这个时期,放眼全球,真正能做到吃饱饭,过上全国温饱生活的也就寥寥数国,而像大明这么大的体量的国家能做到让百姓吃饱饭的,只有大明!
你哪怕是真的开海做起国际贸易,也没有办法进口来充足的粮食,同样无法解决生产力低下的问题。
工业革命尚未开始,全球所有国家的生产力都极为低下,这并非大明独有的情况。如今的大明是国力最强的国家!位于全球顶峰!连大明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其他国家想要解决,那就更难了!
历经了二十多年的积累,经过了老朱毕生的努力,大明百姓刚刚过上了好一些的日子,家里的余粮刚刚富裕一些。但距离老朱想象中的盛世还有很长的一个阶段。所以老朱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更偏向于守成之君。开疆拓土,就意味着消耗国力,老朱并不希望百姓好不容易得来的好日子付之东流。
事实上之后永乐大帝时期朱棣的文治武功有一半的功劳得归属于其长子朱高炽。在这位永乐大帝南征北战的时候是朱高炽维持后方,监国整整十五年。文治武功,武功当属永乐帝,文治得属朱高炽!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老朱的眼光是准确的,倘若没有朱高炽,以朱棣的性子,大概率会把老朱辛辛苦苦二十多年攒下来的家业全给打个精光。知子莫若父。老朱很清楚大明需要什么,也很清楚自己的这几个儿子能力是什么!
“允熥啊。舅姥爷知道你是个有自己想法的人”
就在朱允熥思绪纷飞。在前世今生中不知飘荡到哪里的时候,耳边,蓝玉的声音响起
蓝玉看着朱允熥。
“你和你姥爷很像。都是有脑子的。绝不是池中之物。你舅姥爷是个粗人,除了打仗之外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能耐了。你要是有什么想法的话就大胆去做。你舅姥爷我能做的不多,给你撑撑腰还是没问题的。”说着蓝玉拍了拍朱允熥的肩膀。眼中满是慈祥。此刻的蓝玉就像是一个和蔼慈祥的老人,任谁也无法将他与大明战神,那个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杀人无数的屠夫相联系。
朱允熥回神,抬头。看着一脸情真意切的蓝玉。心中不由得就是一暖。一股暖流流转心头。
来到这个世界,短短的大半天的时间里自己经历了太多的事。一件件事情逼的自己只能拼命向前,不敢有丝毫松懈,更是没有真正感受过这个世界的温度。而这一刻,朱允熥忽然感觉自己好像在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点点的归属感。看着一脸慈祥目光中满是希奕的蓝玉。这是一个外人面前桀骜不驯,娇纵跋扈的凉国公。可在自己的面前却是一个慈祥的长者。再看面前的这些个饮酒,高谈论阔的勋贵长辈,朱允熥忽然感觉到了一股力量撑在了自己的身后。
这些人,都是真正能用身家性命入局,撑在自己身后的一群人啊
“放心吧舅姥爷。”朱允熥微微一笑:“舅姥爷不必担心,这储君之位允熥心中早有定计。这位置早已是允熥囊中之物。舅姥爷你且看着就是。”
“哦?”原本还担心自己玩计策玩不过文官集团的蓝玉见自己的这外甥孙这般信心十足的模样顿时一愣。
“这么有信心?”
“必胜之心!”朱允熥确信地点头。
事实上朱允熥也并未说谎。如果是之前,朱允熥的心中确实是犹豫徘徊,心里没底的。可就在刚刚思绪在前世今生不断徘徊,目光开始着眼于当前,着眼于眼下大明朝的国情之后,朱允熥找到了破局之法!
虽然酒水生意做不成让自己做大生意成为商业大亨的计划泡汤,但从这事情上引发出来对于当今大明国情上的思考却让自己找到了目前,当下大明所最需要的东西,比钱更加重要的东西!
没错,那就是粮食!
着眼之前老朱颁发的种种政策,大明朝廷所下发的种种规定,禁酒令也好,禁海令也罢,又或者重农抑商的基本策略。归根到底的核心原因就是一个——大力发展农业,让大明拥有更多的粮食!让百姓手头能多些余粮。能养活大明的六千万百姓!
没错,核心就是粮食!
禁酒令是担心粮食过多地消耗在酿酒上。禁海令看似是过于怂了一些,面对沿海倭寇的袭扰选择了退避退缩。但实则核心是不希望浪费大量的粮食用于招募大军,征讨海盗匪寇。倒不是打不过,纯粹是这些倭寇海匪太穷,围剿纯粹就是亏本生意,而且治标不治本。除非出兵把整个扶桑岛给打下来。可如此一来的话,劳师远征,更消耗国力。这扶桑穷苦之地,耗尽功夫打这么个破烂地方,这买卖简直亏大发了!
如今的大明可不晓得扶桑岛丰富的矿物资源。在大明朝廷普遍的大众眼光里,扶桑就是个蛮夷之地,就是穷乡僻壤。要不然也不至于倭寇跑出来当海盗劫掠大明沿海城市了。不就是因为地方太穷,连人都养不活才干这事儿的吗?
所以在老朱和大明朝廷的眼里,攻打扶桑绝对是个大亏本买卖!自然也就直接排除了这个方案。
综合来看,也就唯有暂时性实行海禁政策才能以最低成本解决这个问题了。
重农抑商就更加了,就是因为粮食短缺担心商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大大影响了种地的劳动力数量导致粮食欠收的情况出现。
一切的一切,核心就是三个字——缺粮食!
那么自己为什么不直接把这根源处的问题给解决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