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民国:督军公子的非凡婚约 > 第14章 你的长官是梁初衷?

第14章 你的长官是梁初衷?

    邹作华连夜率两旅之兵返回锦州。 但在行进途中故意磨蹭。

    此时正值冰天雪地的寒冬时节,士兵们穿着单薄的军衣,在寒风中冷的瑟瑟发抖。 邹作华便让他们每走半小时,停下来生一堆篝火取暖。

    就这样,走走停停,本来四五个小时的路程,他们硬生生走了八个小时。 次日。

    上午。

    十点左右。

    邹作华率两个步兵旅开到锦州城下。。 岂料。

    锦州城已被奉军攻取。

    城头上的机枪迫击炮已经摆好架势,随时都会开火。 邹作华傻眼了

    他以为锦州守军再不济,也能坚守一两天。 殊料。

    锦州守军连一个晚上都没能撑住。

    这下,邹作华一时不知该怎么办了。

    若让郭松龄得知,他故意磨蹭,使锦州失陷,怕是不会饶过他。 毕竟他不是郭松龄的嫡系。

    只因郭松龄起事需要炮兵支援,才提拔他为参谋长。

    而且,郭松龄09提拔他为参谋长,也不是重用他,而是把他放到眼皮子底下,便于监管。 邹作华思前想后。

    当下他唯有全力攻城,拿下锦州。

    这样一来,郭松龄也不好追究他增援不力的罪名。 旋即。

    他下令步兵开始攻城。

    因他们是临时开拔,两个步兵旅,只携带了三十多门迫击炮,大口径的重炮一门也没带,攻城作战有些吃力。 但邹作华管不了那么多。

    若是不能把锦州给夺回来。

    以郭松龄睚眦必报的性子,他焉能有好果子吃。

    他下令步兵全力冲锋,哪怕没有大炮支援,他也要攻下锦州。 但邹作华却估计错形势。

    锦州守军,足足有四个旅,两万人枪,城外还有一支骑兵团。 而且,锦州城头上的轻重机枪火力部署的十分周密。

    一开火。

    便把攻城的国民军给打懵了。

    集体式冲锋,在轻重机枪形成的交叉火力下,就像是平原上的活靶子。 邹作华看着攻城士兵一片一片倒下去。

    当即惊的下巴差点儿掉下来。

    这是一支什么部队,火力竟如此凶猛。

    按照他们在城门楼子上的火力配属,好像奉军中不曾有这么一支军队。 第一波冲锋。

    国民军丢下四百多具尸体,仓皇后退

    邹作华见攻城不利,忙让士兵拿着自制木喇叭喊道:“城上的人听着,你们是哪支部队?长官是谁?” “老子是奉军五十七旅,老子的长官是梁旅长。”士兵大喊道。

    城下。

    邹作华想了一会儿。

    也没想出一个所以然来。

    奉军五十七旅,其驻地应是在江苏,怎么跑东北来了? 所谓的梁旅长,他压根儿没听过。

    “请你们长官出来答话。”国民军士兵喊道。

    “长官这会儿正吃酒呢,没工夫搭理你们。”

    “你们这帮小崽子,要攻城就赶紧的,老子们还等着喝酒吃肉呢。”奉军士兵喊道。 “狗日的。”

    邹作华愤怒之下,再次下令攻城。 国民军又一次组织部队冲锋。

    他们连锦州城墙两百米都不曾靠近,便让奉军给打退回去。 “城下的叛军听着。”

    “你们的后路已经被切断,粮食物资很快就要耗尽。”

    “你们跟着郭鬼子是没有前途的,现在投降为时不晚。”

    “我们长官奉大帅之命,任第三军团招抚使,他说了,凡是拨乱反正的官兵,士兵奖五十块大洋,排长奖一百块大 洋,连长奖两百块大洋。”

    “你们还不赶紧投过来,吃香的喝辣的,这比跟着郭鬼子强多了。” 城上士兵拿着大喇叭一通喊话。

    城外的国民军部队有了些许骚乱。

    他们本就是奉军,跟着郭鬼子起事,完全是被郭鬼子给骗了,等他们反应过来,第三军团已经被改编为东北国民 军。

    邹作华见部队发生骚乱,忙带人后撤。

    锦州奉军的喊话,让邹作华意识到,跟着郭松龄,似乎看不到希望。 主要是郭松龄这个人太过刚愎自用,又自负盛名,谁也瞧不起。

    而郭松龄在奉军内部到地位,连张作相、杨宇霆、吴俊升等人都比不上。 其身份地位与大帅比起来,相差甚大。

    邹作华为人擅长捕捉机会,尤其是关系到前途性命的事,他每次都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此时,他已经萌生拨乱反正的念头。

    他是炮兵指挥官,又是参谋长,若是他能帮大帅解决郭松龄兵变,便是有功之臣。 锦州城中。

    军务公署。 此刻。

    吴恒坐在椅子上,案几上摆着烧鸡、烤鸭、猪蹄、羊腿等美食。 他一边吃着烧鸡,一边喝着小酒,听手下汇报城外的战况。

    “督军,搞清楚了,郭鬼子派邹作华带着步兵回援锦州。” “刚才他们发起了两次冲锋,都让守城部队给打了回去。”

    “卑职派骑兵摸清楚了,他们没有攻城的重武器。” “卑职建议,从城中调两个旅,出城歼灭邹作华。”

    “此人是郭鬼子的参谋长,活捉了他,必能使郭鬼子军心涣散。” 五十七旅旅长梁初衷唾沫横飞的建议道。

    “邹作华?”

    吴恒嘴角掠过一抹笑容。

    真是瞌睡了,郭鬼子就派人来给他送枕头。

    他率部下占领了锦州,郭鬼子必然不会善罢甘休。 双方在锦州必有一战。

    他出关时没有携带重武器,可郭鬼子的第三军团,足足有一百多门野战山炮,而且还是大口径的野山炮。 二次直奉战争。

    奉军的野战山炮,一战成名,打的吴佩孚的直军心惊胆战。 若是郭鬼子把所有重炮调来进攻锦州,够他喝一壶的。

    “来人,拿纸来,我要给邹作华写一封密信。” 吴恒知道邹作华是一棵墙头草。

    而且,这个墙头草已经有反水的想法。

    既如此,他送邹作华一封密信,也算是帮其下定反水的决心。 “督军,您莫不是想策反邹作华?”梁初衷道。

    “他不是郭鬼子的嫡系,再加上锦州在我们手中,郭鬼子没有军粮和物资,撑不了几天,邹作华是个聪明人,他不 会跟着郭鬼子一条道走到黑。”

    吴恒说话间,便将密信写好,用火漆封住口子,交给梁初衷。 “是,卑职这就派人去送信。”梁初衷道。

    城外。

    邹作华正琢磨着,怎么与锦州守军指挥官联系上?

    他不能再跟着郭松龄走了,否则,等郭松龄战败之后,他这个参谋长不会有好下场。

    突然。

    有军官来汇报,外面有人送信给他。

    邹作华忙让来人进来。

    “邹参谋长,长官说了,若你不想跟着郭松龄陪葬,就按他说的做,事成之后,他保你荣华富贵。”送信的士兵道。

    邹作华拿过密信,问道:“你的长官是梁初衷?”

    “长官说,你看过信之后就会明白。”士兵道。

    邹作华拆开密信,迅速阅览。。

    看完这封信。

    他倒吸一口冷气。

    写这封密信的人,居然是吴恒。

    他是江苏军务督办,居然跑东北来了?

    吴恒在信中说,郭鬼子已是众叛亲离,兵败身亡是迟早的事,叫他不要自误。

    而且,吴恒称他手中有八个旅的精锐,兵力多达四万多人,只等吴俊升和汤玉麟的军队赶到,便要对郭鬼子形成包 围之势,叫他相机行事,事成之后,保他荣华富贵。

    邹作华看了密信沉默不语。

    吴恒说他有八个旅,四万多人,那是吹牛。

    若他真有八个旅四万多人,早就拉到野外,与郭鬼子正面干起来了。 “你们在城中有多少人?”邹作华问道送信士兵。

    “督军从关内带来四个旅,沿途收编了四个旅,一个骑兵团,大约有将近五万人。”士兵道。 邹作华半信半疑。

    他拿着密信犹豫了一小会儿。

    当即给吴恒回信一封,大意是,郭鬼子的炮兵由他指挥,他可以令炮兵把炮弹引线拆除,炮弹可以命中目标,但不 会爆炸。

    他会联络郭鬼子麾下的军官,争取更多的人战场起事。

    另外,他此番带来锦州的两个旅,他可以控制这两名旅长,吴恒可兵不血刃收编这两个旅,算是他为老帅送的一份 礼物。

    士兵拿了回信,匆忙赶回锦州,将信交给吴恒。 吴恒看了邹作华的密信之后。

    当即安排五十八旅周正康部,今晚出城,接收城外两个旅的俘虏。

    保险起见,他让新一旅尾随在五十八旅后面,若是有诈,则接应五十旅突围。 但他料想,邹作华不敢有诈。

    毕竟锦州失陷,郭鬼子没有了粮草物资,失败是注定的事。

    邹作华作为一个聪明人,他是不会给郭鬼子陪葬的。 “督军,大帅来电。”

    译电员拿着刚翻译出来的电文汇报道。 “念。”吴恒道。

    “悉闻贤侄所部攻下锦州,喜不自胜,特来电嘉奖,望贤侄与张作相精诚团结,在新民挡住叛军攻势、吉、黑二省 援军数日便至。”译电员道。

    “给大帅回电,就说我部在锦州断了郭鬼子的粮草,郭部没有粮食物资,必败无疑,请大帅静候佳音。”

    吴恒暗暗猜测,历史上,郭鬼子反奉,张大帅走投无路之下,与东洋人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事后翻脸不认账,让 东洋人白忙活了一场。

    因此,才有了所谓的皇姑屯爆炸事件。

    反奉战争有了他这个变数,张大帅是否与东洋人签订秘密条约? 当晚。

    邹作华使计绑了两名旅长。

    以参谋长的名义,喊出了吃张家饭,不打张家人的口号。 令两旅官兵放下武器,接受奉军改编。

    五十八旅冲入营地,将所有反水的官兵带回锦州。 而邹作华带着十几名亲信,狼狈北逃。

    他知道要反水,就得立下大功,郭鬼子所部的炮兵,全是他的心腹嫡系,他一声令下,便可断了郭鬼子的炮火支 援。

    锦州。

    吴恒兵不血刃赚了两个旅,一共七千多号人,全是战场上的老兵,有作战经验。 当即,他下令这两个旅与新编的混成旅,进行混编。

    混编之后,分为东北混成一旅、混成二旅、混成三旅。 当然,这三个混编旅,不能调去打鬼子。

    毕竟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原第三军团的同仁。

    让他们去和郭鬼子打,风险太大,保不齐就会反水。

    所以,他下令,这三个混成旅,由杨臣清率领,明日开拔,前往山海关驻防,不参与奉军与叛军的战争。 吴恒不禁感叹,收编了三个混成旅,两万人枪,这趟东北之行,他是来对了。

    次日。 新民。

    郭部东北国民军与奉军张作相相持于新民。

    郭松龄亲自指挥,半小时不到,突破张作相的防御。 张作相收拢部队,继续后撤。

    这时,参谋长邹作华从锦州狼狈逃回来。

    他声称,锦州有奉军主力,约有四五万人,且装备精良,他带去的两个旅,与锦州奉军激战一天一夜,全军覆没, 他带着十几名士兵跑了出来。

    郭松龄对此是半信半疑。 锦州怎么可能有奉军主力。

    要知道,整个东北,奉军只有两大主力,一是张作相,二是吴俊升。 眼下张作相被他打的元气大伤,吴俊升的部队应该还在行军途中。 那么锦州的奉军主力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邹作华解释道:“江苏督军吴恒,率江苏奉军北上,他攻占了山海关,一路尾随在我们后面,凡是我们攻下的地 方,全部被他夺了回去。”

    吴恒?

    郭鬼子瞪大了眼睛,这怎么可能?

    从江苏到东北,千里迢迢,他就是长着飞毛腿,也不可能这么快。 “总司令,锦州被吴恒攻占,我军失去粮草物资,必不能久持。” “当下我们是继续推进,还是反攻锦州?”

    邹作华心里已经打好算盘,不管郭鬼子怎么决定,他都不会再(好诺赵)跟着郭鬼子走。 “我军携带的军粮,还能支撑几天?”郭松龄问道。

    “应该还能支撑三四天。”邹作华道。 三四天?

    郭松龄心中默默计算,从新民到奉天,还有一百多公里。 沿途有张作相残部抵抗,三四天内,怕是打不到奉天。

    但他更不想返回去打锦州。

    锦州有吴恒几万奉军,且此人在南方直奉战役中,表现出惊人的军事天赋,与他对决沙场,短时间内,怕是难以取 胜。

    郭松龄在经过一番慎重考虑后,决定全军加快速度推进,一定要在五天之内攻进奉天。 但锦州的吴恒也不能不防,若他从锦州出兵抄他后路,则后果不堪设想。

    郭松龄决定让他的嫡系穆桂生,率一个师的兵力,在锦州前往白旗堡的必经之路设下防御阵地,若锦州奉军出城, 则全力阻之。

    十二月。。 十四日。

    天空阴沉沉的,彤云密布。 鹅毛大的雪花飘落。

    山河银装。

    大地铺满了一层皑皑白雪。

    若有诗人见此情景,必会吟诗一首。

    但实际情况是,在这大雪纷飞的季节,战争如火如荼,炮火纷飞,硝烟弥漫。 锦州。

    吴恒在城中休整了两日。

    大帅一天发来三封电报,命他火速出兵,抄郭鬼子的后路。

    从大帅的电报中,不难看出,郭鬼子在新民的进攻十分凶猛。

    否则,大帅也不至于一天连发三封电报,催他北上。 旋即。

    吴恒指挥奉军五十七、五十八、新一旅,出锦州,沿着郭军路线,向北前进。

    五十八旅的先头部队,出城三十公里左右,与郭鬼子部署在锦州外围地区的部队交火。 郭鬼子的部下善战,但五十八旅也不是孬种。

    他们跟着吴恒从上塗,一路打到苏北,又从苏北来到华北,出山海关,一路大仗小仗不知道打了多少200。 而且,五十八旅是全德械师,有四百多门迫击炮,打阵地战,他们的优势是郭军不具备的。

    一照面。

    五十八旅的强大火力,直接把郭军穆桂生部给打懵圈了。 前方激战。

    吴恒也没闲着,他研究了一会儿军事地图,把骑兵团长朱三河喊来,命令他率所部八百骑兵,绕过三道河子,赶往 白旗堡,歼灭白旗堡守军。

    同时,调五十七旅梁初衷部,星夜兼程绕道去白旗堡,郭部的军火库就在白旗堡。

    五十七旅抵达白旗堡之后,就地构筑防御工事,一定得把白旗堡的军火库给他看住了。

    他率主力击溃正面之敌,立即与五十七旅汇合。 锦州城外的战事打的很激烈。

    五十八旅多次发起冲锋,都让穆桂生所部给打退回来。

    不得不说,郭部的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至少比孙传芳的东南联军强悍。 阵地战,战壕挖的有模有样,机枪火力配属相得益彰。

    士兵作战意志强大,在冰天雪地中作战,冷的瑟瑟发抖,也没有出现叛逃现象。 五十八旅打了整整一天,也没能突破穆桂生的防御。

    这让五十八旅旅长周正康憋着一肚子火,他的部下拿着最先进的枪械,居然没有攻下对面的阵地。 “督军,这仗不好打,零下三十几度,大冷天的,士兵在战壕撒泡尿,都能结一坨冰。”周正康道。

    吴恒看了他一眼,吩咐道:“晚上在阵地前架上三口大锅,弄一头猪煮了,要让对面的叛军士兵闻到肉味儿。” “派人给叛军喊话,就说郭松龄弹尽粮绝,已陷入重重包围。”

    “只要他们投降,大帅不会追究他们的责任,想当兵挣饷的留下,想回家的,发两块银元滚蛋。” “再告诉他们,吃张家饭,不打张家人。”

    吴恒深知战争打到这个份上,原来的第三军团官兵,早就不想继续打下去。 阵前喊话,比机枪火炮的威力大多了。

    “是,卑职这就按您说的去办。”

    周正康忙下去安排。 当天晚上。

    奉军前沿阵地架起三口大锅,士兵把积雪放入锅中,架起柴火。 一会儿后。

    沸腾的雪水咕咚咕咚起来。 半头猪下锅。

    十几分钟,浓浓的肉味儿溢出来。 奉军士兵拿着大喇叭喊话。

    “对面的兄弟们,郭鬼子弹尽粮绝,已陷入重重包围之中。”

    “兄弟们,咱们都是东北人,老家都有爹娘妻儿,你们有想过家人吗?” “马上就要过年了,你们不想和家人一起团聚吗?”

    “我们吴督军说了,只要你们放下武器走过来,愿意当兵挣饷的,不追究责任,就地加入我们,想回家的,每人发 十块大洋的路费。”

    “兄弟们,我们不能这么没良心,我们吃的是张家饭,怎么能给郭鬼子卖命?” “。”

    奉军的喊话,让穆桂生所部发生骚乱。

    正如吴恒所预料,下面的指挥官和士兵,压根儿不愿意打仗。 听了奉军的喊话。

    顿时军心崩溃。

    士兵们一个个泪眼汪汪。

    马上就快过年了,他们想家中的父母妻儿。 若是死在这场战争中,也太不值当了。

    前线几名小军官合议了一下,与其给郭鬼子卖命,不如反水求一条生路。

    而且,对方也说了,愿意当兵挣饷的,他们欢迎,愿意回家的,他们给发路费。 当即。

    前沿派出一名代表,趁着夜色悄悄摸到奉军阵地上,与奉军洽谈反水的事。 他们大概有两个营兵力,愿意反水,前提是奉军方面要履行承诺。

    奉军方面由周正康亲自出面作保。

    这名代表回去之后,把周正康的原话转达。

    凌晨两点,穆桂生师两个营,约六七百号人,悄悄摸出前沿阵地,投了奉军。

    而且,这两个营撤出前沿的时候,没有知会他们的友军。 是夜。

    周正康指挥五十八旅主力,悄悄接管了对方前沿阵地,并发起突袭。 穆桂生所部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阵地接连被突破。

    就连穆桂生的指挥所,都差点儿被奉俊攻下。 穆桂生收拢残兵,连夜退往白旗堡。

    可他不知道的是,此刻白旗堡战火连天,奉军骑兵对白旗堡守军发起突袭…

    次日。 拂晓。

    战斗结束。

    此战,奉军歼敌八百余人,俘虏四千多人,逃跑者众多。

    因是奉系内战,吴恒在占领上风之后,令部下以劝降为主,并在战斗的最后,枪口全部抬高,放其残部逃走。 吴恒在打败穆桂生所部之后,略作休整,派了一个团的兵力,把俘虏押回锦州,其余部队,全速前进。

    按他的推算,郭鬼子兵败也就是这几天的事。

    他要趁火打劫,毕竟第三军团的士兵,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有良好的作战素养,远不是新训练出来的士兵能比的。 而且,郭鬼子是奉军名将,若是他能活捉郭鬼子,他在奉军的身份地位,将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