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朱允熥,把八岁朱雄英复活啦 > 第26章 阻挠

第26章 阻挠

    朱元璋生气,太生气了。这个朱允熥真是逆孙啊,专门气他。明明册封他大哥朱雄英为皇太孙是好事,结果他为了哥哥的身体就和自己对着干,但偏偏他讲的还真有道理,弄得自己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实在是太难受了。

    “陛下。”蒋瓛的声音在门口响起,他以为朱元璋出了什么事。若是发现情况不对,他会毫不犹豫地冲进来,保护朱元璋。

    “没事,你在外面等着就行。咱和两个孙儿说话,不必打扰。”朱元璋深吸几口气,好歹是控制住了自己,没让自己把怒火发泄到蒋瓛身上。门外没了声音,朱元璋才又瞪着眼睛,冲着朱允熥问道:“允熥,爷爷知道你心中有怨气,可你怎么能这么想咱?咱对咱大孙你大哥的期望,别人不知道,你还能不知道吗?你这样说咱,咱可真的是伤心了,难过了。你说说,这该怎么办才好?”

    还问我怎么办?朱允熥冷笑一声,说道:“期望?宠爱?我可没看出来。要是有的话,你能纵容吕氏那个毒妇把持东宫十几年,任由她虐待你的两个嫡孙,直到把我大哥毒死把我养废是吗?还有,朝廷里面什么情况你不知道?让我哥哥一个八岁的孩子回去替你顶在前面,直面群臣再加替你处理政务,像朱标一样劳心劳力,你好在后边稳坐钓鱼台。呵呵,痴心妄想!你累死一个朱标还不够,想累死这些人?做梦去吧。”

    朱允熥的话实在是不客气,可以说是非常刻薄。朱元璋听到这话,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终于他决定无需再忍,一面口中高喊“混账东西”,一面抬起一腿就冲着朱允熥踢去。而朱允熥修习术法,知道朱元璋是要打自己,因此他也没打算躲,他绝对不会再对朱元璋这个固执无情的老头低头忍让躲避了!他就是要让三叔他们也看看,这老头是个什么样的人。

    只不过,令剑拔弩张的爷孙俩都没想到的是,朱元璋的腿刚开始踢的时候,非常熟悉他的脾气的朱雄英挣扎起身,用尽力气下床,恰好在腿踢到一半的时候拉开了朱允熥。而他自己就没那么幸运了,被朱元璋暴怒之下的一腿踢倒在地。朱雄英本就苍白的脸色更没了血色,自己也感觉到了痛,但是他还是强忍着向朱元璋说道:“皇爷爷,不要再逼迫允熥了,他说的对,眼下我确实不适合回到朝堂之上,不信的话,皇爷爷大可在朝堂之上试探一下,事情到时自有分晓。”说完,他才压抑着痛呼出声,表情也十分难受。

    朱允熥见哥哥为了自己受伤,对朱元璋更加恼怒。他忍不住下了逐客令:“滚!赶紧滚!耽误了我为哥哥治疗,我一把火烧了你的皇宫!”说着,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一把提起朱元璋,把他推出门外,然后又插上了门,赶紧把朱雄英抱到床上,用内力和针灸替朱雄英缓解疼痛。

    “哥哥,你不必替我挡这一下的,我有术法在身,挨他那一下不要紧的。倒是你受了伤,让我的心里又怎么好受?”朱允熥十分感动于哥哥对自己的维护,但他也不希望哥哥受伤。

    而朱雄英的回答则是直接让朱允熥泪奔:“你是我弟弟,哥哥保护弟弟,那是应该的。那一瞬间,我也是实在没有忍住,皇爷爷他对你苛责太多了。我想,允熥应该能理解哥哥的情急之下吧。不过允熥你放心,哥哥以后一定顾好自己,不让你再这么担心了。”

    朱允熥内心暖暖的,给朱雄英做好医护措施,才找了个安全的位置,蹭到了朱雄英的怀里,对哥哥撒撒娇:“有哥哥在,允熥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了。”朱雄英看着年纪比自己还大的弟弟,心里也是热乎乎的:“有允熥在,我也是天下开心的人啦。”

    兄弟俩一个比一个开心幸福,而不开心不幸福的,就要数被朱允熥赶出门外的老朱了。

    朱元璋实在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朱允熥会阻挠他把大孙朱雄英立为皇太孙。你说不让把雄英接回东宫里,他能理解,但是太孙呢?这个位置有多重要,尤其是对他们背后淮西那帮人来说,有了这个,保命符不就到手了?就这样允熥还反对,朱元璋实在是想不明白。

    不过很快,朱元璋就想明白了。因为他改天在朝堂上提出这件事情的时候,遇到了更大的阻力。

    朱元璋高坐龙椅,目光威严地扫视着下方群臣。他的声音沉稳而自信:“自皇太子朱标薨逝之后,咱心里甚是哀痛。然而咱深知国不可一日无储君。咱也说过,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因此咱决意立嫡长孙朱雄英为皇太孙,以承大统。咱的话说完,你们还有什么意见?没意见咱就拟旨了。”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哗然。淮西勋贵们脸上的喜色自然是控制不住,嘴角也上扬起来,仿佛已经看到了光明的未来。雄英被立为皇太孙了,他们就没什么好怕的了。而文官们则是紧锁眉头,苦苦思索应对之策。毕竟若是让朱元璋明旨颁发下去,可就很难挽回了。

    很快,时任翰林侍讲的方孝孺在朱元璋严厉的目光中,率先出列,恭敬行礼后,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皇太孙之位关乎国家社稷之根本,万不可轻率决定。长孙殿下死而复生固然是一件好事,但他现在年仅八岁,尚处垂髫之龄,十年未曾学习,心智未开,对世间诸事已经懵懂无知。治国理政,需有广博之学识、深远之谋略、沉稳之性情。然长孙殿下如今既无阅历以洞察世事之复杂,又无经验以应对国政之艰难。且皇太孙乃未来之国君,当为天下臣民之表率,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以殿下如今之幼龄,实难为君分忧,为国担当。因此皇太孙如此重任,望陛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