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朱允熥,把八岁朱雄英复活啦 > 第33章 正式册封皇太孙

第33章 正式册封皇太孙

    洪武二十六年九月初九,重阳日。钦天监的官员们日夜观测天象,反复推算,终于选定了这个最为吉利的日子,朱元璋决定在这一天册封朱雄英为皇太孙。

    秋日的皇宫被一层喜庆的氛围所笼罩。高远的天空湛蓝如宝石,洁白的云朵如丝缕般飘浮着,阳光如金色的丝线般洒落在宏伟壮丽的宫殿之上,琉璃瓦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皇宫内外,仪仗队整齐排列,旌旗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展示着这一重大时刻的庄重。侍卫们身着锃亮的铠甲,神情肃穆,如雕塑般站立着,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拉出长长的影子,更增添了几分威严。

    群臣早早地来到宫殿之外,身着朝服,头戴官帽,手中捧着笏板。他们面容庄重,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一重大时刻的期待。随着一声悠扬的钟鸣,皇宫的大门缓缓打开,群臣按照品级依次步入,来到奉天殿前。

    奉天殿之内,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巨大的圆柱上盘绕着金色的巨龙,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能腾空而起。地面上铺设着红毯,一直延伸到高高的龙椅之下。朱元璋身着崭新的龙袍,龙袍上绣着五爪金龙,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端坐在龙椅之上,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威严,犹如一座不可撼动的山峰。

    朱雄英在朱允熥的陪同下,从殿外缓缓步入大殿。他在朱允熥的照顾与治疗之下,已经可以自己慢慢走动。现在,他身着特制的皇太孙服饰,服饰上绣着精美的图案,华丽而不失庄重。他面容清秀而坚毅,眼神中闪烁着聪慧与自信。他的步伐沉稳,每一步都沉稳无比。进入奉天殿之前,金色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仿佛为他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

    朱雄英走到大殿中央,跪地叩首,童声清脆而坚定:“孙儿朱雄英,叩见皇爷爷。”朱允熥跟在朱雄英后面,也跪了下来。他的任务就是保证哥哥能顺利完成整个流程,因此他寸步也不敢离开哥哥。所以哪怕不待见朱元璋,他也要为了哥哥忍一下。

    朱元璋微微颔首,眼神中满是慈爱与期望。他缓缓开口,声音洪亮而威严:“朕今日立长孙朱雄英为皇太孙,希望你日后能秉承仁德,勤勉治国,不负朕之期望。”

    朱雄英再次叩首,高声回应:“孙儿定当不负皇祖父厚望,为大明江山社稷,为百姓福祉,竭尽全力。”

    朱元璋微微抬手,示意太监宣读册封诏书。太监展开金黄色的诏书,用尖细的嗓音高声朗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承天命,驱逐暴元,奄有四海,统御万民。懿文太子朱标,仁德宽厚,不幸早逝,朕心甚哀。然国不可无储君,朕之嫡长孙、太子嫡长子朱雄英,秉性纯良,天资颖悟,有仁人之心,怀济世之才。朕观其行,察其志,深觉其似懿文太子,可托社稷之重。故册立朱雄英为皇太孙,着享尊崇,日后承继大统之位。当谨守祖训,勤修德业,恤民安国,使大明江山永固,洪福绵长。钦此!”

    群臣纷纷跪地,山呼万岁。声音如雷鸣般在大殿中回荡,久久不绝。不过群臣之中,表情各异。黄子澄、齐泰、练子宁等人眉头紧锁,他们心中各有思虑,担忧着这位年轻的皇太孙是不是能满足他们的期望。而淮西众人尤其是蓝玉则喜极而泣,他与太子朱标关系深厚,对朱雄英的册封感到由衷的欣慰。藩王之中朱棡十分开心,而朱樉和朱棣则一脸复杂,朱棣心中满是不甘,他自忖文韬武略不输他人,却未能得到储君之位;朱樉则暗自盘算着未来的局势,木着脸一言不发。

    就在群臣为皇太孙的册封而欢呼之时,朱雄英再次跪地,向朱元璋进言:“皇爷爷,孙儿有一请求。孙儿之弟允熥,聪慧善良,从小到大久经磨难。如今他为了孙儿付出了很多,虽是兄弟,孙儿也不能低着头视而不见,特恳请皇爷爷对允熥进行封赏。”

    朱元璋微微一愣,随即露出满意的笑容。他深知大孙与三孙之间的兄弟之情是多么的深厚。大孙这样做,既是为了补偿允熥,也是有缓和自己这个皇爷爷与允熥之间关系的考虑。如今他也觉得允熥确实有值得封赏之处,那自然就不能耽搁了。于是,朱元璋点头应允:“好,咱就依皇太孙所言,封朱允熥为吴王。

    “皇爷爷,孙儿如今情况特殊,实在是离不开三弟。况且孙儿与弟弟们分离时间太长,心中甚是想念他们。如今父亲与母亲都不在了,孙儿作为长兄,也该担负起照顾弟弟们的责任。能与弟弟们朝夕相处,孙儿十分愿意。若是皇爷爷破例将三弟封做皇太孙的属官,东宫一切都由他打理,就再好不过了。还有四弟五弟,日后可再仔细斟酌。”朱雄英又接着说道。

    朱元璋一听,便明白了朱雄英的想法。如此一来,朱允熥哪怕是成年了,也可以不外出就藩,因为太孙需要他,东宫需要他,这就是特权。而且朱雄英还通过这一下安排展示了他对自家亲弟弟的绝对信任。这如何能不让朱元璋感动?甚至经验更丰富的朱元璋还想到,那些文人听到这旨意,怕不是要……

    朱允熥十分感动,热泪盈眶地看向前面的哥哥,小小的身躯透露给他的只有两个字:安心。当朱雄英转过来看他的时候,朱允熥立马扑上去抱住哥哥,激动地说道:“没问题的哥哥,你让我做什么,我都愿意!”

    朱允熥都这么说了,朱元璋还能怎么办?当然是听两个孙子的咯。很快他就挥毫泼墨,写好了圣旨,太监再次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子嫡次子朱允熥,为皇太孙之弟,聪慧善良,为皇太孙疗伤不辞辛劳,朕心甚慰。今封朱允熥为吴王,赐封地吴地,同时应皇太孙请求,任其为太孙太傅,望其忠心辅佐皇太孙。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