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经由孩儿王拥军和他的家庭 > 第23章 开始上课

第23章 开始上课

    第二十三章 开始上课

    出乎王拥军的意料,学生们在课堂上瞪着好奇的眼神,看着他写在黑板上的英语字母,照着他的口型学发音,个别学生的奇声发音,不时引得哄堂大笑。他也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和汉语拼音字母的比较和区别,引导他们很快从这个误区中走出来,很顺利地推进课程。

    二妹巧珍已在本校读初三,大弟建军读初一,三妹茹珍读小学四年级。巧珍和建军回家对哥哥说同学们很喜欢上英语课,王拥军也能感觉到这点。三妹也好奇地问什么是英语课,他摸着三妹的头说,“外国人的话,过几年你也会学的。”

    开学大概一周后,王拥军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培训会,会上他见到原班里的两位同学也在其他公社学校当了代课老师,几个人都认为这样做是先过渡一下,自学继续参加高考是他们不约而同的一致想法。从他们口中得知,卫晓东和几位同学去呼市读了私立大学。培训会开了一天,会上有关领导给大家分析了代课教师的发展前景,说国家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教师缺口很大,代课教师转正的机会也很多等等,最后通知大家回原学校继续工作。

    这个学期,王拥军在一次不忙时给远在牙克石上大学的肖国卿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别后思念之情。大概一个月,肖国卿的回信才几经周折,通过邮递员送到了他手中。因为肖国卿把新和小学错写成新丰小学,幸亏这两个学校同属于向阳学区。信被退回到公社邮电所时,又多亏那个邮电员认识王拥军,他的女儿在新和小学读初二,是他亲手交给了自己女儿的英语老师王拥军。肖国卿信里同样表达了思念之情,特别提到对王拥军妈妈的感激之意。其实,在以后的日子里,肖国卿也断断续续给王拥军来过几封信,但王拥军一则备考忙,二则随着复考失利的灰心和对遥不可及友情的失望,他只看不回,渐渐互相断了音讯,彼此的友情慢慢消失在人生的记忆长河中。

    九月的学季正赶上农忙时期,学校上午九点上课直到下午三点放学,中午学校给老师们补贴一顿饭。学生们有的早上走时从家里拿块干烙饼,有的干脆什么吃的也不带,一直等到下午放学回家吃大人热在锅里的饭。

    王拥军放学后同样匆匆忙忙赶回家里帮家人突击秋收。葵花的收割程序是先用镰刀把盘子从杆上割下来随手扔到旁边的二胶车上,多数拉到晾晒场面,摊开晾晒到半干不干时马套碌碡碾压。然后用五股叉把碾压过的盘子挑在一旁,再人工用棒子把未掉下来的葵花籽打下来。院子里也晒满了葵花盘,每家在晚上睡觉前还要用棒子磕打。正值八月十五前后,满村到处飘荡着烙月饼的酥香味儿,月亮从清冷的天空洒下柔光,给劳作的人们带来恰能别物的光明,那传说中的嫦娥玉兔似乎隔着银河在注视着人间的温馨祥和,倾听着每家院子里传来的“梆梆梆”敲打声,直到夜深人静,月宫不胜寒。

    割完盘子,葵花杆子也要砍倒,一车一车拉回院子前的空地上,再一抱一抱垒成大垛,吹干后用来烧火做饭。

    那年王拥军给村里人创造了一项发明,在院子里磕打葵花盘时,他偶发奇想,把自行车倒立起来,他手摇脚蹬板,让妹妹和弟弟们把葵花盘往飞快转动的后轮上蹭,劳动效率显然提高,而且还有劳中作乐的意味,马上全村效仿。

    秋忙完毕,王拥军考虑复习功课。学校最东边的那个办公室是财务室,平时只有唐新民一人办公,他是体育老师,兼做财务。王拥军向乔忠民提出住校要求,他二话没说就让住进了财务室。唐新民的办公桌和档案柜都靠近窗台,王拥军就靠后墙摆了一张单人床,尼龙袋缝制的床垫塞着小麦秸,上面铺羊毛毡,床单罩面,一卷行李叠放在床头。紧挨床头放一张办公桌和一把椅子,王拥军从此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办公和学习空间。晚上,一盏带罩煤油灯忽明忽暗,孤灯伴孤影,他感觉仿佛又回到了上一年的高考备战中。

    当然,早上九点上课之前的时间也属于他,像往常那样做题、背诵。空旷的校园寂寥无人,田野已是水泽连天,粉红的太阳露脸时,惊着了冰凉的露珠,它们纷纷从路旁衰草滚落。这时候做饭师傅的吆喝声回荡在校园并引起一阵阵回音,“开饭啰~吃饭啰……”其实他喊的只是王拥军一个人,满校园就他们两人,王拥军觉得有点儿好笑,有故弄玄虚的样子,或者是一种寂寞情绪的发泄。

    米面油肉都是王拥军从家里拿来,以往也没有过住校吃饭人员,所以学校只是提供食堂和做饭师傅。正好有人拿来吃喝的东西,老汉从此省下自己那份吃喝开销。

    给老师们做饭的师傅好像没有正式名字似的,大家都喊他许老汉,背地里就喊许大马棒,细看他的样子,像极了《智取威虎山》里的那个坏人,前额发际线已到头顶,闪着明光,一双猪水泡眼总堆着假笑,黑白相间的络腮胡子鬓颌连体。他除了做饭还兼职看护校园,平时很少有人吃饭,学区领导有时下来检查工作,学校就得准备饭菜招待。这时候许老汉就把平时积攒下的劲儿拿出来,不怎么穿戴的厨师行头也亮相了,厨房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桌椅板凳擦拭得一尘不染,菜刀剁案板,勺铲敲锅帮,响彻校园,振聋发聩。上菜报名,出锅喊香,倒茶递烟,嘘寒问暖。引得领导们赞不绝口,自个儿忙乎得热汗满流,因为他急想转成国家正式工作人员。

    开学领课本和教科书时,附带着两盘跟课磁带,王拥军一直压在抽屉里。学校里一没有电,二没有播放设备,磁带根本就发挥不上用场。但在教学过程中,他逐步感觉到了问题,由于他向学校提出半个早自习的英语朗诵时间,三个班都需要老师领读,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总会顾此失彼。他忽然想到了磁带,也想起了高中时英语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用录音机播放磁带。如果有录音机,在早自习它就能顶一个老师,而且平时也可以用。他立刻向校长提出这个请求,但被拒绝,学校没有这笔经费,就现有条件,能学多少就学多少吧,王拥军感觉被浇了一身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