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春暖夏凉秋收
王拥军的这个大叔王同荣在家男孩里排行老大,上面有两个姐姐,下面连着有四个弟弟,最后还有一个垫窝窝妹妹。王同荣离开村子的时候王拥军应该还在新和学校读书,所以他隐约还记得王同荣是被招工招到包头钢厂。后来他又听说王同荣在工厂表现积极被推荐到大学学习企业管理,毕业后分配到乌格鲁旗工作。
他的印象中王同荣但凡回老家总短不了去看望郭来旺,当时是队长的郭来旺力排众议,把这个唯一的指标给了王同荣,而王同荣在村里确实是回乡知青劳动模范之一。
在郭来旺给王拥军介绍赵敏两人成家时,王同荣早把全家老小拉扯到自己身边该干嘛干嘛了,所以两人几乎没有交集,突然见面一下子互相认不出来是很自然的。包括儿时伙伴王秋生也有十几年不见面,这下知道了他现在在畜牧局上班,王拥军打算找个时间去拜访他。
王拥军返回的路上一边推着自行车上坡一边思考着下一步的事情,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之路到目前为止不就是这样一直艰难地往前爬吗,怎么自己就没有那么幸运呢,好不容易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却仍然是困难重重。当他返回到校园里猛然看到路两旁的柳树已吐出新芽,整体呈现出绿意,不由得想到李校长辛勤培育这些树木也实属不易,特别是在这缺水的高寒地区。
事也凑巧,王拥军急需要城市户口,英语教研组的秦文涛老师正四处打问卖父母亲的城市户口。秦文涛父母亲户口在外地,他已办好了转入当地的相关手续,手提留户口,等待就卖就变更。当王拥军和秦文涛面对面探讨这事时,他才了解到秦老师的父母亲年事已高,妻子所在的食品厂马上转制,她正在为承包厂子筹备资金,所以准备三千块钱卖掉老人们的户口为妻子解燃眉之急。
事不宜迟,王拥军马上打发赵敏回娘家求援。本来只需要一个,但人家是捆绑着卖两个,岳父赵五江给女儿拿了三千元时说,“两个就两个吧,另一个办成你兄弟赵愣的,不一定将来有用。”
当秦文涛把三千块钱拿到手时他才意识到变更户口这个环节需要找人私底下办理,这种事情毕竟不能完全公开。在他犯难的时候王拥军突然想到刚开学转入班里的那个学生,他是公安局局长的儿子。
虽然是初一下学期,按说不是退班转班的时候,但王拥军教书的好声望已名声在外。从其他学校转来的有两个,都是找学校领导说情才放进来的,家长顺便还给王拥军杀来了羊,他不要也不行,那家长的诚心诚意几乎要下跪。更想不到的是公安局局长的儿子本来在本校正读初二,忽然有一天李校长亲自领着那个学生送到他班里,并一再叮咛王拥军要多加教育。
再后来局长在家里安排了一顿家宴,请学校领导以及王拥军班里所有任课老师吃饭,局长夫妇两位表现出非常诚恳的态度招待大家。
王拥军本来不想这样,但事到如今,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他只好硬着头皮去找了局长,事情当然就迎刃而解了。
当王拥军的转正手续都办理完毕时,也正值校园里柳叶满枝、枝条摇曳之际,办公室窗前种植的大出气花儿,向阳花木早逢春,开出了鲜艳的花朵。在一个暖洋洋的星期天,他领着老婆孩子到街中心广场,第一次照了一张全家照。照片里王拥军推着一辆旧自行车,依然清瘦的脸上,唇须清晰;五岁的女儿王雅文手里拿着一个风车车,坐在车梁上,被太阳照得皱着眉;妻子赵敏穿着朴素,靠在孩子的另一边。
这年从春到夏连着下了几场雨,草原上绿波荡漾,牛肥马壮,羊群如白云般洒落在牧场上。刚放暑假,杨海军就带着王拥军开着他那辆旧卡车下了牧区,奔向一百多公里之外的边境苏木——桑更达来,那里正开那达慕大会。王拥军想在假期跟杨海军学做买卖,贴补点儿家用,一月八十来块钱的工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杨海军的建议下,他批发了两箱子麻叶,准备在那达慕会上卖掉。
会场就在苏木附近的草场上,身穿各色民族服装的牧民成群,手拽牵马的缰绳,高声用蒙语互相打招呼,随后就拥抱在一起。
王拥军从车上扛起一箱麻叶,先随着人流走向高处的敖包;祭奠完毕,他又随人流来到赛马场,场上数十匹马你追我赶,场外围观者拍手喝彩;接下来的摔跤场面随着摔跤手的移动观众也前涌后推。王拥军当然没去当观众,他只是随着人流,瞅有闲人聚集的地方凑上去,把写着麻叶两字的箱子放在地上。虽然蒙人多汉人少,但语言交流没有问题,两箱麻叶到中午就卖完了。
当返回汽车旁时,忙着和牧民做绒毛皮张生意的杨海军回头对他说,“行啊!可惜拿得少了。”那达慕会当天结束,他们俩当晚也满载而归。
王拥军利用暑假时间去拜访了儿时伙伴王秋生,当时王秋生正在单位检修锅炉设备。畜牧局这套锅炉设备主要是用来供暖,冬天需要保证周边农业局、林业局及本单位办公室的取暖正常。所以以王秋生为组长的锅炉维修小组必须在冬季到来前做好维护,保证畅通。
两人见面当然是喜出望外,王秋生撂下手中的工具领王拥军回到他的办公室。办公室紧挨锅炉房,地下到处是拆下来的零部件,王秋生也不吸烟,他给王拥军倒了一杯水,两人的聊天也就开始了。
王拥军先谈了自己怎么到这里来找他的过程,令王秋生再三唏嘘昔日恍惚入梦里、人生无处不相逢。接下来王秋生所叙经历倒使王拥军觉得他顺风顺水,可算幸运儿,不似自己命途多舛。如此看来,他学电焊手艺可算是强过自己苦读五年,有依有靠,工作稳定更是超过自己当下十倍,妻子在商业局门店儿当经理也是王拥军更不能比拟得。
王拥军看到他还有那么多工作要做,就适时起身告辞。王秋生送出他时再三叮嘱有空到家吃饭,然后两人挥手告别。
回家的路上王拥军想,不管怎么样,遇到王家人就是遇到家里人,对前途、命运觉得有依靠,心里更踏实了。八月的天气,在套里已是闷热难当、蝇扰蚊叮,而在这干燥的高原地区却是凉风习习,少蝇无蚊,王拥军第一次度过一个如此惬意的夏天。
这年的秋季开学,校长在全校老师大会上最后宣布了一项公告,学校后勤部的小卖部和菜地向外承包,优先老师,承包费两千,报名交钱,一周内确定。
回家后王拥军和赵敏协商这事,都觉得是一次机会,一则赵敏闲着,正好有个做的;二则可以让家里来人一起干。因为二妹王巧珍已于去年冬天聘到乌市,家里的土地交给秦奋和大妹耕种就可以了,完全可以把三妹王茹珍调过来一起做。但一周内筹备这两千块钱又是个难事,赵敏有点儿灰心,她知道不能再向父母亲伸手要钱了。
这事激起王拥军极大的积极性。平时他就注意到,校园里的那个小卖部住校生和跑校生都在那里吃早点,生意肯定不错;紧挨校园东墙的菜地,蔬菜都供应学校食堂。再就是他分析,老师们基本是双职工,一般人是瞧不上这种农民才干得活。
至于钱吗,他心里有件不确定的事需要再等一等,是什么呢?他一直对谁也没说,那就是他手里真还正好有两千块钱。
那是不久前的事,给六个班带地理课的老师姓苗,有一天找到他说要给自己的弟弟买城市户口,想托他通过公安局局长办理,并留下了两千块钱。王拥军和局长打过招呼,人家让等有了合适的机会再说,所以钱就一直在他手里,他是在犹豫这个钱现在能不能花。
就在王拥军犹豫的这一两天时,有个姓刘的老师报名并交了钱,王拥军知道刘老师的老婆也没有工作。他本来已和后勤校长打过招呼只是在筹钱,这下他觉得这事没戏了。
没想到三天头上,刘老师又从学校把钱要了回去,他说担心赔钱。这时候王拥军毫不犹豫把那两千块钱交给了学校,并和学校签了合同,接着马上打发赵敏回河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