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的计策,马上起到了作用。
从那以后刘邦再也不提换太子的事情、
戚姬有时候忍不住又提出来。
就被刘邦直接怼了回去。
“你以后少提这事儿,我不想引起他们兄弟之间的争斗。
刘如意现在我已经封为赵王,那也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地方。
更何况随时可以回到天子脚下西安。”
刘邦将刘姓的子弟分封到各地,同时反馈出一个问题。
那就是当初各国的贵族们,经常没事给出难题,刁难着他们。
刘邦的兄弟,以及侄子们,有的人并没有多大的水平。
就拿二哥刘仲来说,一天也没打过仗,也没有处理过朝廷政务。
这自从封王以后,全靠底下的人给他出谋划策。
有的侄子们脾气刁横,往往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刘邦有他的老主意,这些人经过磨练。
自然就会慢慢熟练,慢慢的成长起来。
你们刘氏的子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掺沙子,就是监督这些人。
拿人的本性来说,把你们封为王侯。
你们自然舍不得这丰厚的待遇。
只要威胁你们的一点利益,你们肯定会反抗。
更何况我也不指望,你们做出什么成绩。
能够达到平衡稳定,我就心满意足了。
然而在这些刘氏手下的贵族们,并不吃这一套。
反而其他的诸侯,紧挨着这些刘氏子弟的封地。
而是礼让三分。
这样对刘氏子弟的不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你有你的方法,我有我的对策。
刘邦找到了陈平商量。
陈平现在是足智多谋,堪当大任。
刘邦现在发现一个怪现象。
作为天下第一谋士最器重的张良。
自从他做了皇帝之后,张良好像不那么热心了。
对于朝政的事,尤其是刘家的事,很少关心很少问。
如果问他的时候,总是推三阻四。
那是你们刘家的事,我一个外人不好插嘴。
这刘邦实在摸不清楚,张良是怎么想的?
当着天下刚打下来,各个诸侯,各个王都兴高采烈。
每一个争先夺后,都想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当刘邦问着张良,你想做什么?
张良随便的说道。
“随便给个位置就行了,最好清闲点。
我这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再说我推荐个人,要论治理天下。
陈平的本事比我还强三分呢。
打天下的时候,我为陛下出谋划策。
但是要真正的论军事才能,我比韩信差远了。”
实践证明,张良的推荐,让刘邦看到了陈平的真正本事。
在刘邦封了七王之后,这七个王犹豫着,还没有动身。
刘邦问他们何时动身,回到所封之地。
七王也不告诉理由,支支吾吾的。
在这关键的时候,陈平点破了七王的心思。
并且给刘邦出了个绝妙的主意。
“陛下,七王对你不放心。
你固然是封了他们的王,但是你也有权利撤换他们。
你要想让他们放心,就不能空口许愿。
你要做出实际行动。”
刘邦一脸懵逼,不知道这实际行动是指什么?
陈平直接说道、
“你要以官方的形式,来确定树立文件。
我建议在一个铁片上,刻上你封王的理由。
以及对他们的子孙后代世袭的保证。
这就叫做铁卷丹书,陛下手里有半份儿,他们手里有另半份。”
刘邦这才恍然大悟,于是让陈平亲自撰写。
刘邦的水平真写不出来。
这陈平一气呵成共写了七份。
每一份都不一样。
都写了这个王封的理由,并且立了哪些功劳,简单扼要,内容充实。
刘邦佩服的五体投地。
“没想到你竟有这样的文采,以前我还真不知道。
连我看了都感到感动。”
刘邦将陈平写的文稿,让这七王挨个的看着。
征求他们的意见。
七王看完以后感到震惊,谁有这么大的手笔,这样的文采?
当得知陈平之后,一致推荐。
最好让陈平当丞相,这是个难得的治理国家的人才。
于是陈平理所当然地当了左丞相。
而右丞相,自然是由萧何担当着。
当铁卷丹书制作完成后。
七王一人一半,欢天喜地,小心的收藏,飞快的返回自己所封之地。
这就是流传后世的著名的铁卷丹书的来历。
这个分量相当的,等于皇帝的御赐。
也等于巩固自己地位的护身符。
更何况这舆论很大,马上就传说出去。
这宝贵的铁卷丹书是什么样的?
多少人梦寐以求,渴望见到铁卷丹书,但是你有那个福分吗?
能见到真正的铁剑丹书,那简直是零毛凤角,极少数人见过。
刘邦把当地贵族闹事的事情讲清楚,征求这陈平意见。
“你说这个事怎么办?
能妥善的解决问题,并且不能引起贵族的不满。”
陈平给出的回答。
“给我三天的时间,我想一个最好的方法,
彻底解决与贵族之间矛盾的问题。”
</b>()